亚洲全黄无码一级在线看_国产剧情久久久性色_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_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軍事新聞 >

敘說少年狂

時間:2020-11-06 14:37來源:網絡整理 瀏覽:
出身世家1883年(清光緒九年)5月4日出生于一位汪姓客商家。汪精衛(wèi)與陳璧君、曾醒、方君瑛在法國汪精衛(wèi)原籍是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祖父以上
出身世家

1883年(清光緒九年)5月4日出生于一位汪姓客商家。

敘說少年狂

汪精衛(wèi)與陳璧君、曾醒、方君瑛在法國

汪精衛(wèi)原籍是浙江山陰(今浙江紹興),祖父以上的墳塋都在紹興。其祖父汪云(1786~1844),字縵卿,號曼亭,系道光二年(1822)舉人,曾在紹興中過舉人,后選授遂昌縣訓導,對當?shù)亟逃聵I(yè)頗有貢獻。至父親汪瑎時,舉家遷往廣東番禺。汪精衛(wèi)父親汪瑎(字省齋)是個不得志的讀書人,年輕時先后在廣東三水、曲江、英德等縣做過幕僚,但薪俸不高,對外卻要保持著仕宦人家的體面,生活清苦。汪精衛(wèi)十三、四歲,父母相繼見背,只得跟同父異母的長兄汪兆鏞生活,“衣食之費,都仰給于長兄”。幼年失恃,本是很憂傷的事,而“長兄為父,嫂為母”的生涯更增加了這種憂傷。從后來汪精衛(wèi)的回憶,我們可以看出他心靈的憂傷?!拔业哪赣H提起來,真?zhèn)?。我覺得她的一生,只是沉浸在‘憂勞’兩個字里。家計的艱難,以及在家族內所受的閑氣,如今還一幕一幕的時時涌現(xiàn)在我的眼前。

少年敘說少年狂

少年汪精衛(wèi)

1922年,汪請溫幼菊畫了《秋庭晨課圖》,他并為此作以下題圖:

“右圖兆銘兒時依母之狀也。其時兆銘九歲,平旦必習字于中庭,母必臨視之,日以為?!敢约邑殻m老猶為客于陸豐……有時見母寂,坐有淚痕,心雖戚然不寧,初不解慈母念遠遠心至苦也。母雞鳴起,上侍老父,下?lián)嶂T弱小,操持家事,米鹽瑣屑,罔不綜核,往往宵分不寐……時見母微嘆有聲,搜篋得衣,質錢市果饌;及親友至,則亟語款洽,似無所憂……劬勞太甚,不獲終其天年,悲夫!”

汪精衛(wèi)通“四書五經”,得中秀才,說話時極注意用溫情脈脈的面紗掩蓋心中的怨憂,可上述兩段話還是透露出父母故后的無限憂傷的心情。極度懷念母親的語句,似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母親死后的不如意和艱苦。

汪精衛(wèi)生活在這種拘束的家庭環(huán)境中,歡樂的氣氛極少。這種境遇非一日兩日,而是年長月遠,對汪精衛(wèi)的性格起著鑄造的作用。如此,汪精衛(wèi)從幼年起就養(yǎng)成了懦弱自卑、優(yōu)柔寡斷的個性特點。

汪家雖說不富?;蚩芍^清貧,卻是書香門第。祖父汪漫亭是舉人,當過遂昌訓導;其父汪省齋一生當幕僚;其長兄兆鏞中舉人,當過樂昌師爺。這樣的家庭,儒學的文化氣息是比較濃厚的。汪精衛(wèi)幼年隨父母讀書,接受傳統(tǒng)的封建教育,“在樂昌縣從章梅軒學習文史經世之學”。他們一家沿著封建時代讀書人的老路向上攀登。

成年

1902年3月汪精衛(wèi)參加廣州府試得第一名秀才;同科還有二兄和一個侄兒,名列二、三名。一家兩代三秀才,可謂“玉峰雙秀,珠樹三花”。(注:見聞少華《汪精衛(wèi)傳》,第5頁。)追求功名,且有所得,當然儒家的文化氣息十分濃厚,信仰孔孟子道就很虔誠。儒家思想中既有“仁、智、勇”,如子路的“君子死,冠不免”的堅強的因素;也有“溫良恭儉讓”、“寬”、“恕”等因素。而從汪的身世及功名途徑來看,汪更多地接受“恭”、“恕”等思想的影響。

波折生涯加入同盟會

1903年官費赴日本留學。

1905年7月謁見孫中山,加入同盟會,參與起草同盟會章程。8月被推為同盟會評議部評議長。后以“精衛(wèi)”的筆名先后在《民報》上發(fā)表《民族的國民》、《論革命之趨勢》、《駁革命可以召瓜分說》等一系列文章,宣傳三民主義思想,痛斥康有為、梁啟超等的?;手囌?,受到孫的好評。

敘說少年狂

胡漢民與汪精衛(wèi)合影

1906年6月畢業(yè)后拒絕兩廣總督岑春煊令其歸國服務的要求(日語翻譯,每月可得稿酬五、六十元,不僅滿足了自己的生活,還可以資助朋友)。1907年初,日本政府迫于清政府的壓力,隨孫赴南洋籌設同盟會分會,任南洋革命黨報《中興日報》主筆之一,與?;庶h的《南洋總匯報》進行論戰(zhàn)。

1908年赴緬甸設同盟會仰光分會,3月汪精衛(wèi)在馬來西亞的檳城結識了華僑巨富陳耕基的女兒陳璧君。后又參加在新加坡籌設同盟會南洋支部等工作,并籌募革命經費。

1909年10月由南洋至日本,出任《民報》主編,秘密復刊發(fā)行《民報》第25-26號。

1910年1月與黃復生等抵達北京,開設守真照相館,暗中策劃刺殺攝政王載灃,事后被捕,判處終生監(jiān)禁。在獄中起初決心以死報國,賦詩“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一時為人傳誦,此后受肅親王善耆軟化,意境為之一變。武昌起義后,由袁世凱開釋出獄,任南方民軍議和總代表伍廷芳的參贊,暗中秉承袁的意旨,與君主立憲黨人楊度等組織國事共濟會,鼓吹革命、立憲兩派聯(lián)合擁袁,實現(xiàn)南北統(tǒng)一。12月與李石曾等在天津組設同盟會京津保支部,任支部長,阻攔北方革命黨人發(fā)動起義。

人格特征

汪精衛(wèi)死里逃生,幸獲自由,出獄后原來的個性特點卻更加強了。

一是人的生命畢竟只有一次而已,絕處逢生,難免珍惜第二次生命,害怕得而復失,滋長戀生怕死的情緒,一想到被捕,就出現(xiàn)“莫向燕臺回首望,荊榛零落市寒煙”的心境。

二是對清室難免有感恩心理。他曾說:救我命的是肅親王,我每當回憶這個時候的事,總想到清朝末期的偉大政治家。

三是他仍是一個革命者,擁護孫中山的初衷并沒有改變。

于是,他陷入左右為難的處境,出現(xiàn)低沉消極的情緒,詩中出現(xiàn)了“豆萁何苦更相煎”的語句,產生了妥協(xié)心理。

革命生涯

謀刺事件后,汪的懦弱自卑、優(yōu)柔寡斷性格有所發(fā)展,成為他在以后革命過程中的后制力。

敘說少年狂

青年汪精衛(wèi)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后,汪出獄并結識袁世凱。與楊度組織“國事共濟會”,呼吁停戰(zhàn)議和。12月,充當南方議和參贊,參與南北和談,主張孫中山讓權,推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tǒng)。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到法國留學。

1912年1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夕,按孫囑咐代起草臨時大總統(tǒng)府就職宣言。后留在孫身邊工作,力勸孫讓位袁,并參加北上迎袁專使團。汪精衛(wèi)提出“不做官、不做議員、不嫖、不賭、不納妾、不吸鴉片”的“六不主義” 陳璧君舉辦了結婚儀式后,8月攜陳璧君一起赴法留學,中間幾度返國,皆超然于政治之外。1913年“二次革命”開始后被孫中山急召回國。革命失敗后亡命法國。

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建中華革命黨,由此孫中山和黃興分手。這一事件不僅是悲劇性的,而且是具有轉折點意義的,可惜汪精衛(wèi)沒有意識到。

敘說少年狂

青年汪精衛(wèi)參與南北和談

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后回國參加“三次革命”。1915年《小說?!返谝痪砜橇艘黄艟l(wèi)署名季新的文章,題目是《紅樓夢新評》,汪精衛(wèi)在這篇文章中提出《紅樓夢》的主旨意在“家庭感化”。在此之前,人們讀《紅樓夢》大抵是用一種王國維先生所謂“考據眼”去讀,著重在考證小說中的人物是誰,很少有人從“家庭革命”這個角度去解讀它,這篇文章的出現(xiàn)可說是空谷足音,從此紅學中關于《紅樓夢》的解讀就有了一個“家庭感化說”。

1917年回國后參加護法運動。1919年在孫中山領導下,駐上海創(chuàng)辦《建設》雜志。

1921年任廣東革命政府高等顧問、教育會會長等職。次年任國民黨本部參議,參加國民黨改組工作。1922年~1923年,孫中山籌備改組中國國民黨,汪精衛(wèi)反對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

在1924年1月的國民黨“一大”上被孫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之一,當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后出任中央宣傳部長。11月隨孫北上入京,任秘書。

1925年3月孫病危時受命記錄孫的遺囑。孫逝世后以擁護三大政策的“左派”和孫的信徒面目出現(xiàn)。6月26日,由汪精衛(wèi)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會上確定了國民黨總理的稱呼永遠留給孫中山,今后國民黨采用集體領導的委員會制。會議還決定撤銷孫中山生前的大元帥府行政機構,將國民黨的最高行政機關改稱國民政府。

與蔣爭斗敘說少年狂

汪精衛(wèi)和夫人陳璧君

1925年7月1日,國民政府正式成立,汪精衛(wèi)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會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宣傳部長等職。7月2日,汪精衛(wèi)在10萬廣州軍民參加的國民政府成立慶祝儀式上,莊重宣布:“國民政府當前的首要任務是揮師北伐,統(tǒng)一中國”。1926年1月在國民黨“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委員?!爸猩脚炇录卑l(fā)生后,被迫辭職,出走法國。汪精衛(wèi)于1927年2月下旬離開法國,乘火車經蘇聯(lián)歸國。在汪精衛(wèi)途徑莫斯科時,斯大林專門接見了這位國民黨左派領袖。4月歸國,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一度與叛變革命的蔣介石進行爭權斗爭。4月5日,汪陳兩人一起聯(lián)名發(fā)表了一份《國共兩黨領袖汪兆銘、陳獨秀聯(lián)合宣言》,4月18日,南京的國民政府成立,蔣介石邀請國民黨中的老牌反共分子胡漢民出任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自己任中央軍委主席和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公開分裂成“漢”“寧”兩個政府。7月15日在武漢實行“分共”,與蔣合流,但隨后仍一直與蔣明爭暗斗,蔣介石和胡漢民均已下野,汪精衛(wèi)也于9月13日通電下野,12月16日發(fā)表了引退政界的聲明,和陳璧君一起前往法國。1929年回國后,以“中國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zhí)監(jiān)委員聯(lián)席會議”的名義發(fā)布命令,對各路“護黨救國軍”發(fā)出委任狀和番號。1931年元旦汪精衛(wèi)在天津發(fā)表下野聲明,在汪精衛(wèi)的主持下,于5月28日成立了廣州國民政府,否認南京國民政府的合法性。“九一八”事變,完全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蔣介石迫于形勢,將軟禁的胡漢民釋放,并派蔡元培、張繼攜帶他寫給汪精衛(wèi)的親筆信赴廣州議和。在南京召開四屆一中全會,重組國民政府,廣州政府隨即取消。歷任國民黨中央特別委員會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行政院院長兼外交部長、國防最高會議副主席、國民黨副總裁等職。

在民主革命的初期,汪精衛(wèi)是有功績的。1905年同盟會成立后,他是《民報》的主要撰稿人,寫了《民族的國民》等多篇文章駁倒梁啟超的保皇謬論,為革命大張輿論。二是在南洋各地發(fā)展組織和籌款。三是謀刺攝政王載灃,給滿清朝廷震懾不小。四是1920年歸隊后,做了很多組織和宣傳工作,參加中國國民黨“一大”籌備工作,1925年隨孫中山北上,并成為中山“遺囑”起草人。

敘說少年狂

迎袁專使合影。前排左一為汪精衛(wèi)。

但是,基于他的性格,汪精衛(wèi)在后來的政治活動中表現(xiàn)出了很嚴重的妥協(xié)性。這是他的致命弱點。

中山先生逝世后,廖、胡、汪都成為領袖人物。廖因左派關系,得不到國民黨右翼的支持。胡是民初“四督”之一,又是代帥,躍為國民政府主席,似乎順理成章;可是他對平定“劉楊叛亂”不力,得不到許崇智的支持,加上平日尖酸刻薄,好罵人,黨內惡感頗多,支持率也低。汪精衛(wèi)在“一大”后支持“三大政策”,為人謙卑圓滑,長于調和,能左右逢源,既得左派支持,又避免右派的敵對,所以被推為廣東國民政府的主席。

敘說少年狂

1927年6月10日鄭州會議后合影:前左五為汪

1926年3月,蔣介石利用“中山艦事件”反共,蔣無視汪的國民政府主席和軍委主席的地位,先斬后奏,給汪難堪。汪意識到:“我是國府主席,又是軍委主席,介石這樣舉動,事前一點也不通知我。這不是造反了嗎?第二天,汪想叫朱培德、李濟深扣留蔣介石,但指揮不動。事后自覺威信受損。五月,以“遷地就醫(yī)”為名秘密離穗。后來自嘲“責己不責人,所以引咎辭職”。這是一次政治上無能妥協(xié)的表現(xiàn)。

在后來的政治斗爭中,由于性格軟弱,汪精衛(wèi)一遇不利,動輒托病出洋或住院休息。1927年12月汪在廣州,共產黨利用時機發(fā)動“廣州起義”,汪遭到國民黨各派指責,于是宣布隱退,悄然出國。1932年7月汪以行政院長名義發(fā)表通電,壓張學良進兵熱河,張不聽命。汪與張矛盾加劇,10月請病假赴德就醫(yī)。

漢奸歲月

“九·一八”事變之后,汪找到了與蔣合作的機會。1932年1月28日在汪行政院院長履新之日,上海爆發(fā)了“一·二八”事變。日本帝國主義肇事挑釁,給汪精衛(wèi)一個下馬威。

敘說少年狂

汪精衛(wèi)(前排正中)與陳嘉庚等友人合影

十九路軍奮起抵抗,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民心可用,士氣高漲。

而汪精衛(wèi)一開始便被恐日情緒所圍困。他被日帝的淫威壓倒,只看到日本的強大,卻看不到中國得道多助的優(yōu)勢,他認為:“須知數(shù)十年來,中國軍事經濟,在物質上著著落后,固不待言;即組織上亦幼稚不完善。”(注:見《汪精衛(wèi)傳》,第120頁)他害怕打仗,全力交涉言和。1932年5月在蔣、汪的同意下,國民政府跟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zhàn)協(xié)定》。

1935年5、6月間,他批準了“何梅協(xié)定”、《秦土協(xié)定》,把華北主權拱手讓給日本侵略者,社會輿論嘩然。同年11月1日,汪精衛(wèi)在南京中央黨部被王亞樵派遣的義士孫鳳鳴刺成重傷,打進脊椎的子彈始終無法取出,醫(yī)生斷言:汪精衛(wèi)活不過十年。

敘說少年狂

汪精衛(wèi)

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到了8月3日,汪就抑制不住言和的情緒。他說:張悌說“吳亡之際,乃無一人死節(jié),不亦辱乎?”明知不能救吳亡,而惟一死自盡其心,然想自己死了之后,未死的人都要為奴為隸,這又何能瞑目到底,也不是辦法。汪的弦外之音是:“死不值得”。他還說:“和呢?是會吃虧的,就老實承認吃虧,并且求于吃虧之后,有所抵償?!保ㄗⅲ狐S美真《汪精衛(wèi)集團投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177頁)雖然該語句上下文也有“打仗”、“抵抗”等語穿插其間,而媚日投降的心態(tài)則是十分明顯的。

1938年8、9月間,周佛海的代表梅思平與日本首相近衛(wèi)的代表松本重治在香港談判,日方提出“不要領土、不要賠款,兩年內撤軍”,支持汪兆銘的和平運動。

1938年12月,在漢口國防最高會議上,汪主持第54次常委會議通過接受日方所提條件的決議,煽動孔祥熙在日本所提的停戰(zhàn)條件上簽字。(注:見《汪精衛(wèi)傳》,第134頁。)

1938年10月,他在接見海通社和路透社記者時都表示“未關閉停戰(zhàn)之門”,他置轟轟烈烈的抗戰(zhàn)于不顧,醉心主和。(注:黃美真《汪精衛(wèi)集團投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版。第189-190頁。)

周佛海策劃高宗武、梅思平與日方今井武夫、犬養(yǎng)健訂下“重光堂協(xié)約”,起先汪不知道。等到周、梅以“日本認可汪精衛(wèi)領導和平運動”的密約向汪精衛(wèi)、陳璧君表功時,汪便如獲至寶,心安理得地認為,與其抗戰(zhàn)而亡,不如求和茍存。從此,他向媚敵賣國的深淵滑下去了。

敘說少年狂

汪精衛(wèi)在辦公室

汪精衛(wèi)優(yōu)柔寡斷,被手下“親日派”分子擺布,為最終實現(xiàn)奪取國民黨內最高權力的個人意愿,實現(xiàn)其“對日和平”的政治主張,加速了媚敵降日的步伐。

汪精衛(wèi)周圍最重要的言和人物就是陳璧君和周佛海。

陳璧君不滿意汪久居蔣介石之下受蔣的悶氣,對汪“反蔣奪權”之欲推波助瀾,極力鼓動之,欲另開生面,獨立經營,卻昧于大義。陳為了取媚于日本,甚至認為“東北五省根本不是中國的地方”,“奉天本來是滿清帶來的嫁妝,他們現(xiàn)在不過是把自己的嫁妝帶回去就是了”。(注:見《汪精衛(wèi)集團投敵》,第191頁)為了讓汪獨立掌權,恬不知恥地表示放棄東北領土主權。

1938年10月梅思平攜密件回重慶呈汪。汪在家為梅設筵,當送梅出客廳時陳璧君催促汪下定投敵的決心,說:“梅先生明天要走,這次你要打定主意,不可反悔!”汪精衛(wèi)連聲說:“決定了,決定了!”(注:見《汪精衛(wèi)集團投敵》,第273頁)

1938年12月梅思平把日方希望汪脫離重慶另組政府的條件帶到重慶,投降派分子在汪公館連日“會商多次,不能達到最后的決定,陳璧君乃堅決主張就走”。(注:見《汪精衛(wèi)集團投敵》,第326頁)

周佛海有政治野心,不滿足于國民黨宣傳部長及侍從室副主任之職,老想有朝一日“中央政府即于十分鐘內在余筆下產生”,因此積極策劃降日,開創(chuàng)“自家新天地”。1938年6月周佛海暗中指使高宗武赴日接洽,繼而又催梅思平參與,最后周、梅請汪出馬,再經高宗武、梅思平奔走,日本御前會議承認汪為談判對手。周是整個降日運動的“始作俑者”。

10月至11月兩個月中,周對汪做了大量的動員工作,當汪猶豫時,周即勸駕:“您兼外交部長的時候,與日本人打交道,還可以稱順利吧!”周在心里卻怪“汪之性格,咸認為無一定主張”、“無擔當,無果斷”。但他也摸透了汪的特點,“斷定雖有反覆,結果必仍如原計劃”。(注:見《周佛海日記》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汪尚未動身,周已扛著大旗打前站去了。

在猶豫、妥協(xié)及動搖不定之中,又是梅思平,又是陶希圣,反復勸誘,推波助瀾,汪精衛(wèi)的“降船”就這樣啟程了。

敘說少年狂

汪精衛(wèi)訪問日本時與頭號甲級戰(zhàn)犯東條英機

有人說:“汪先生沒有璧君不能成事,沒有璧君亦不能敗事”(注:見《汪精衛(wèi)集團投敵》,第461頁)。某種意義上來說,汪淪為漢奸,也是壞在陳璧君和周佛海手里。

懦弱自卑的性格導致汪氏被日本的淫威所壓倒,未能辯證看待抗戰(zhàn),看不到中華民族的勝利前景;“恐日病”使他主和而投降。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易被別人所左右,被人推向賣國求榮的道路上去。1938年12月18日,汪精衛(wèi)離渝出走,12月29日發(fā)表艷電響應近衛(wèi)第三次聲明,在賣國的道路上一步步滑向深淵,最后身敗名裂。其中汪氏個性之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

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最艱苦時期,1938年底日本近衛(wèi)內閣兩次發(fā)表“近衛(wèi)聲明”,公開對國民黨政府進行政治誘降。這時,國民黨統(tǒng)治集團內部發(fā)生了嚴重的分裂,身為國民黨副總裁的汪精衛(wèi)公然發(fā)表叛國艷電,表示響應“近衛(wèi)聲明”,走上了可恥的賣國道路。

電文中,汪精衛(wèi)提出了自己對抗戰(zhàn)的理解:“抗戰(zhàn)年余,創(chuàng)巨痛深,倘猶能以合于正義之和平而結束戰(zhàn)事,則國家之生存獨立可保,即抗戰(zhàn)之目的已達?!?/p>

日本政府此前不久,發(fā)出旨在滅亡中國的第三次“近衛(wèi)聲明”,蔣介石對此怒斥,“骨子里實在是暗藏著機械利刃”,“這是敵人整個的吞滅中國,獨霸東亞,進而企圖征服世界的一切妄想陰謀的總自白;也是敵人整個亡我國家、滅我民族的一切計劃內容的總暴露”。

敘說少年狂

漢奸汪精衛(wèi)

汪精衛(wèi)卻在電文中對此辯護:“第一為善鄰友好”,“第二為共同防共”,“第三為經濟提攜”。汪精衛(wèi)最后說,“奠定兩國永久和平之基礎,此為吾人對于東亞幸福應有之努力”。

早在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拋出“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言時,汪精衛(wèi)就發(fā)表了《大家要說老實話大家要負責任》的講話,他說,“和呢,是會吃虧的,就老實的承認吃虧,并且求于吃虧之后,有所以抵償”,“戰(zhàn)呢,是會打敗仗的”……

另據記載,某次汪精衛(wèi)曾問馮玉祥,大家都呼“抗戰(zhàn)到底”,這個“底”在何處?馮說打到“日本無條件投降”便是底。在汪精衛(wèi)這個秀才聽來,“這簡直是一個丘八的狂妄無知”。

汪日勾結之后,西方國家紛紛發(fā)表聲明,維護“九國公約”;美國國會不久后通過對華貸款;英法等國更于歐戰(zhàn)爆發(fā)前抽調兵力增強遠東防務??箲?zhàn)曙光可謂初現(xiàn)。

在早年刺殺攝政王之前,革命黨內部曾認為刺殺意義較小而風險太大,汪精衛(wèi)為此撰《釜薪論》,認為革命猶如燒飯,需釜和薪。釜者,不懼水火忍受長期磨練;薪者卻一時轟烈瞬間輝煌。汪精衛(wèi)自稱沒有持之以恒的精神,愿意為薪。

敘說少年狂

當年各界對汪精衛(wèi)賣國條約的評論報道!陳立夫曾對此評論說,汪精衛(wèi)最缺少的就是鍥而不舍的韌勁,“書生難成大事”;而汪精衛(wèi)的死忠派陳公博也有過評價,“汪先生遇事便出亡,合則留不合則去”,“一個國民有他自己應付的責任,責任所寄,不必求人合不合,也不必靠人留不留”。

1939年5月31日,汪精衛(wèi)從上海飛赴日本談判。談判一開始,日本陸相板垣征四郎就奚落汪精衛(wèi):“我以為,要在中國建立新的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必須爭取到重慶方面的要人和軍隊的多數(shù)。您對此一定有相當?shù)陌盐眨绻苈牭接嘘P這方面的情況,實為榮幸?!?/p>敘說少年狂

汪精衛(wèi)

汪精衛(wèi)降日投敵,建立傀儡政權之后,大力宣揚和推行源自日本的“東亞聯(lián)盟”理論。他以所謂“政治獨立、軍事同盟、經濟合作、文化溝通”的“東亞聯(lián)盟”四大綱領,作為粉飾其賣國投敵行徑的理論依據,妄圖作為抵擋世人唾罵的擋箭牌,并以此賣國理論作為毒化的奴役淪陷區(qū)民眾,瓦解抗日陣營的思想武器。汪精衛(wèi)竭力利用“東亞聯(lián)盟”理論來作為分化抗日陣營,摧毀抗戰(zhàn)意志的重要思想武器。他在《對東京中日記者談話》中,就其開展的東亞聯(lián)盟運動對重慶國民政府有何影響一事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說:“余確信東亞聯(lián)盟運動之發(fā)展,將促使渝方抗日分子翻然覺悟,參加和平運動。蓋抗日派之理論為中日兩國絕對不能共存,東亞聯(lián)盟則證明中日兩國不但有共存之必要,并且有共存之可能,有此事實之證明,則抗日派之理論,自然消滅,而同歸于復興中國,復興東亞之一途?!蓖艟l(wèi)這種以發(fā)展“東亞聯(lián)盟”運動而謀瓦解抗日陣營的企圖,并未如他所預料的那樣奏效。對于這點,他后來轉而攻擊道:“渝方的將士已完全失掉東亞人的靈魂……我們從前欲將理論感動渝方,使之覺悟,促成全面和平,現(xiàn)在知道單是這樣決不夠的,我們必須在和平區(qū)內整理起一條東亞同志的陣線,使英美所嗾使的走狗,無所施其侵擾?!?/p>敘說少年狂

偽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wèi)

汪精衛(wèi)還竭力利用“東亞聯(lián)盟”理論,對日本侵略分裂我國東北,并扶植起偽滿傀儡政權一事,為日本辯護,為自己承認偽滿洲國的罪責開脫。他在《中日國交調整條約簽署后對記者談話》中詭辯道:“我們收拾時局要從大處著想。從遠處著想。這次中日條約的簽訂,不是計較一時的便利,不是計較一事的便宜,而是從中日兩國永久親睦,東亞永久和平著想。至于東北四省,本來是中國領土之一部分,然自九一八以至現(xiàn)在,已經十年了,在這十年中,事實之推移,是人所共見的?!彼M而《在東京對日本國民廣播詞》中討好說:“中國對于滿洲,從前與日本抱著不同的見解,如今合中日滿三國都向著建設東亞新秩序的前途邁進,正所謂安則俱安,危則俱危,從前不同見解,一轉瞬間便為一致了。”

在一九四二年這一整年里日本一直要求汪參加它對英、美的宣戰(zhàn)。汪的條件是廢除他所厭惡的一九四〇年十一月的基本條約,包括所有秘密協(xié)定及附件,而這些協(xié)定和附件曾使汪與日本的合作蒙受巨大恥辱。他的條件最后得到了滿足,汪政權乃于一九四三年一月九日對盟國宣戰(zhàn)。得到更多自治權后汪精衛(wèi)表現(xiàn)得對日本主子感恩戴德,極盡奴顏婢膝之態(tài)。由鼓吹“共存共榮”、“同甘共苦”,進一步提升到叫嚷與日本“死中求生”的程度。他叫嚷要“拿出全副精神,放在‘決戰(zhàn)第一上面’”。汪偽政權對英美宣戰(zhàn)之后,汪在《宣戰(zhàn)布告》宣稱“自今日起,對英美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當悉其全力,與友邦日本協(xié)力”。汪還宣稱日本的侵略戰(zhàn)爭,“是中國生死存亡的戰(zhàn)爭,所有足以妨害決戰(zhàn)意志之昂揚,喪民族精神之振奮的,必須一一摧毀而廓清之?!币桓辈活櫼磺行е胰毡局髯拥淖炷?。但是當日本進一步要求其派兵參與太平洋戰(zhàn)場時,汪卻找借口拒絕了這個要求。

死因疑點敘說少年狂

浙江泰順首府羅陽的汪精衛(wèi)夫婦跪像

汪精衛(wèi)雖為病死,但死因有不同的說法。汪精衛(wèi)曾被王亞樵派遣的鐵血鋤奸團成員刺殺受傷,子彈深陷體內,無法取出,鉛毒逐漸擴散,終至藥石罔效。日本作家上阪冬子訪問汪氏子女后寫的書支持病死之說。一說是其妻陳璧君相信中醫(yī),貼了中藥膏藥,卻促使鉛毒擴散全身,才造成汪精衛(wèi)病死。另一說則是汪精衛(wèi)遭日本軍下毒謀殺,但被汪精衛(wèi)長女汪文惺、女婿何文杰斷然否認。何文杰表示汪精衛(wèi)患的是“多發(fā)性脊骨瘤腫”。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