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在處理類似事件上態(tài)度越堅決,師德的紅線就越“顯眼”;其實高度重視并嚴重處理每一起個案,本身就是師德長效機制建設的重要部分。
12月11日,北京大學通過官方微博發(fā)布情況通報,對該校涉嫌性丑聞的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馮仁杰做出嚴肅處理,決定撤銷其教師資格、并予以解聘,北大的處理決定還包括取消馮仁研究生導師資格,報請上級批準后取消其人才計劃入選資格。
而在12月9日,上海財經大學也對廣受輿論關注的該校副教授錢逢勝被舉報涉嫌性騷擾女學生的事件,做出了嚴肅處理,給予錢逢勝開除教職處分,撤銷其副教授任職資格、撤銷其教師資格。
最近,這一南一北兩所知名高校因教師性丑聞成為社會輿論的焦點,這當然是令人痛心的事情,但這次兩所高校面對丑聞,都能不遮不掩、不枉不縱,第一時間啟動調查,秉持“零容忍”的態(tài)度堅決站在受害者一方,及時做出嚴肅處理決定,應該說值得輿論肯定。
師德失范,高校要堅決站在受害者一方
與錢逢勝或涉嫌猥褻等違法犯罪問題不同,馮仁杰更多則是道德問題,是戴著名校光環(huán)、憑借光鮮背景迷惑欺騙眾多女性,屬于輿論常說的“渣男”。他被北大解聘,也表明,高校教師在法律的紅線外,還有一條道德的紅線。無論觸碰哪一個,都或面臨“出局”的結果。
不得不說,兩所知名高校接連曝出教師對學生性騷擾、教師與多人發(fā)生不正當關系的惡劣事件,的確很容易將高校性騷擾作為現(xiàn)象群而非偶發(fā)個案,導入公眾視線。從這兩起事件也可看出,包括兩所涉事高校在內,我國大多數(shù)高校師德教育、特別是防范性騷擾長效機制建設的進度,離社會預期的節(jié)奏還有距離。
其實,從世界范圍內看,性騷擾也是職場、高校的頑疾,究其根本,在權力不對等的場合,身居高處的人,長期浸潤在享受仰視的環(huán)境中,就可能為性騷擾這個毒瘤提供生長的可能。
國外有很多高校經過多年實踐,已經提出了許多操作性很強的防范性騷擾制度與方法,但實事求是地說,沒有任何一個高校可以從根本上杜絕類似現(xiàn)象的發(fā)生。
所以,無論什么層次的高校,首先就是要正視問題產生的可能性,不必用整個學校的學風、師風給個別人背書。在這種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強化師德教育和制度建設,用德性教育去引導教師加強自我修養(yǎng),用剛性制度去遏制想作惡的魔手。
而尤為重要的是,要重視每一起個案。事件受害學生、受害者給予堅決的支持和保護,涉事教職員工及時做出嚴厲而又不失公平的處理。學校在處理類似事件上越堅決,師德的紅線就越“顯眼”,甚至也可以這樣說:高度重視并嚴重處理每一起個案,本身就是長效機制建設的重要部分。
高校不必為個別敗類,遮掩開脫或自慚形穢
此番,北大解聘“渣男”教師,處理迅速不拖延、態(tài)度堅決不曖昧,體現(xiàn)出了“師德”在教師評價體系中的核心地位,所謂“有才無德,堅決不用”。而輿論的評價也頗為理性,有網友稱“北大依然還是那個北大”。這說明,隨著輿論場趨于成熟,只要事情處理得公平合理、合乎常識,得到輿論的理性并不難。一個“害群之馬”,也不會造成學校聲譽盡失。
在以往,面對本校發(fā)生性騷擾事件,個別高校第一反應是動用商業(yè)公司進行所謂的“危機公關”,動用權力刪帖者都有之,給當事女生施加壓力要求她噤聲者有之,處理過程中對涉事教職工“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更有之。
特別是一些學校對一些所謂“學術產量”高的教師網開一面,想方設法為其開脫,為他們設計種種改頭換面逃避懲處的伎倆。在個別學校領導的眼里,“流水的學生,鐵打的老師”,受害學生的權益無足掛齒,靠一些論文“生產高手”多發(fā)幾篇論文提升學校排名才是重中之重。
而這些做法,放到當下的輿論場上無異于“火上澆油”,互聯(lián)網有記憶,大多數(shù)網友也能分辨是非,敬畏事實和民意,才是危機公關之道。事實上,我們也很難相信,類似這樣在個案處理避重就輕的學校,會在日常管理中重視對防范性騷擾長效機制的建立。
總之,需要強調的是,發(fā)生在高校的性騷擾事件性質惡劣,影響極壞,對高校在防范性騷擾方面加強輿論監(jiān)督,很有必要。但作為一名普通高校教師,必須指出,有性騷擾劣跡的教師,只是廣大高校教師隊伍中的極少數(shù)害群之馬,不要因此把整個高校教師污名化。
網友的理智看待,也是高校公平處理的一個前提。過分夸大高校性騷擾現(xiàn)象的普遍性,一方面不盡公平,更重要的,也容易讓輿論失焦,忽略對其他領域性騷擾嚴重性的認知。
□王天定(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