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曹菲
隨著網(wǎng)絡直播行業(yè)的興起,相關新聞頻繁曝出,其中大多與“傾家蕩產(chǎn)打賞主播”相關。但是,以賬號ID為誘餌,騙取女主播錢財,你聽說過嗎?
近日,成都市公安局天府新區(qū)分局通濟橋派出所就破獲一起詐騙案。為了獲取一個更好的直播平臺賬號,平臺女主播先后花費兩萬多元“買號”,沒想到遭遇騙局。
11月11日,某直播平臺女主播唐某到通濟橋派出所報警稱,今年7月25日,她為了擁有一個容易被“粉絲”記住的賬號,通過微信聯(lián)系上汪某購買直播平臺ID,汪某以20500元的價格承諾出售號碼為1813的賬號(系編造的虛假賬戶號碼)給她。幾個月過去了,唐某并沒有拿到賬號,且多次通過微信追討交易款無果。
10月20日,汪某通過微信告訴唐某1813的號碼已賣給別人,但能夠提供一個更好的以6開頭的3位數(shù)字賬戶(仍然是虛假號碼),同時讓唐某加了“老板”的微信號。
汪某自己冒充老板與唐某聊天,宣稱以6開頭的賬戶需要在原有價格基礎上加價6000元,唐某先行支付3300元,汪某在取得款項后,徹底失蹤。
在成都市公安局天府新區(qū)分局刑偵支隊和網(wǎng)安大隊的協(xié)助下,11月19日,犯罪嫌疑人汪某(男,24歲,重慶奉節(jié)人)因涉嫌詐騙罪被傳喚至重慶市奉節(jié)縣永安派出所接受調(diào)查。
經(jīng)審訊,犯罪嫌疑人汪某對兩次共計詐騙受害人唐某某錢財23800元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目前,汪某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年關將至,天府新區(qū)民警提醒,以下伎倆都是騙子“套路”,一定要捂緊錢包,謹防被騙。
騙術一:假冒公檢法詐騙犯罪分子假冒“警官”、“檢察官”、“法官”等角色,謊稱受害人涉嫌洗錢、販毒等嚴重犯罪,誘導受害人將資金轉入實為騙子持有的所謂“安全賬戶”,此類詐騙造成損失金額最大。
民警提醒:警方不會通過電話做筆錄,逮捕證由警方在逮捕現(xiàn)場出示,不會通過傳真發(fā)放,更不會在網(wǎng)上查到。公檢法機關從未設立所謂的“安全賬戶”,更不會通過電話安排當事人轉賬匯款到“安全賬戶”。
騙術二:冒充熟人詐騙犯罪分子通過非法渠道,獲得受害人熟悉的親友的手機號碼、社交賬號密碼,并掌握受害人的社會關系,從而騙取受害人信任,進而編造“發(fā)生意外急需用錢”“資金周轉”“代繳話費”等理由,誘使受害人轉賬。
民警提醒:凡是親友間涉及借款、匯款等問題,一定要通過撥打?qū)Ψ匠S锰柎a,或者視頻聊天等方式核實對方身份后再做決定。
騙術三:利用偽基站發(fā)送木馬鏈接實施詐騙犯罪分子使用“偽基站”,冒用銀行、運營商等客服電話號碼發(fā)送短信給受害人,以賬戶積分兌換獎品等為由誘導受害人點擊短信中的木馬鏈接。用戶一旦點擊,犯罪分子就能在后臺獲取用戶的銀行賬戶信息和密碼,進而盜取其賬戶資金。
民警提醒:當收到“銀行卡密碼升級”、“積分兌換”、“中獎”等含有鏈接的短信時,要通過銀行、運營商的官方網(wǎng)站或客服電話進行核實,不要輕易點擊短信中的鏈接。
騙術四:兼職詐騙。犯罪分子許諾在各種網(wǎng)絡平臺刷得消費記錄后,將返還本金并支付傭金。受害人在完成前幾單任務后都會很快收到回報,而當做更多的任務時,騙子就會就會切斷與受害人的聯(lián)系,就此消失。
民警提醒:求職者不要輕信網(wǎng)絡上“高傭金”“先墊付”等兼職工作,不要輕信沒有留固定電話和辦公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