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以前,山東聊城于歡案(辱母殺人案)引發(fā)舉國關注,該案牽出了以吳學占為首的15人涉黑團伙,如今也已伏法。但該案仍有些旁枝尚未完結,據(jù)媒體報道,該團伙的另一名受害人王秀娥,近日因涉嫌尋釁滋事罪被冠縣警方刑事拘留。事件起因是王秀娥多次到北京上訪,并兩次收取村主任給予的共計7000元“生活費”。
微博@財新網(wǎng) 圖據(jù)王秀娥的律師透露,警方可能是將王秀娥收取村主任7000元生活費認定為強拿硬要,進而根據(jù)《刑法》和“兩高”司法解釋對王秀娥進行刑事拘留的。
王秀娥也是吳學占涉黑團伙的受害人之一,她曾被該團伙非法拘禁80個小時,其間被裸體、蒙面吊在屋內,遭受毆打、辱罵和電擊。
如今,涉黑團伙被端,王秀娥為什么還要上訪呢?據(jù)報道,主要為了兩件事:一是丈夫交通事故賠償款被他人冒領,二是吳學占涉黑團伙的保護傘沒有被徹底打掉。
近年來,因赴京信訪被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例時有發(fā)生。雖然情節(jié)各有不同,很難籠統(tǒng)的做一個泛化的評價,但在這些案件背后卻隱射出一個共同的趨向,即:個別地方政府熱衷于通過刑事手段去制止和遏阻民眾赴京上訪。
這么說,并不是直接定性冠縣警方抓人錯誤。王秀娥是否構成尋釁滋事犯罪,取決于案情本身:一是收取7000元生活費是否屬于強拿硬要,二是該行為是否破壞了社會秩序。
可以明確的是,正常赴京信訪本身肯定不構成犯罪。赴京,即從外地趕至北京,這個行為是中性的,是沒有法律含義的。而信訪,同樣是公民的法定權利,受《憲法》和國務院《信訪條例》的充分保障。也即,決定王秀娥是否夠罪的,不應該是她的訪民身份,也不應該是她正常赴京信訪的行為,而只能是她的其他行為。
是否屬于強拿硬要是本案的核心關鍵事實。一般而言,強拿硬要是指借助暴力或威脅,強行拿走或者直接索要他人財物的行為。非法性、主動性和強制性,是強拿硬要的本質特征。本案中,據(jù)媒體透露,是在王秀娥赴京信訪返村后,村主任主動給予的7000元,并且是分兩次給予王秀娥丈夫的。至少從形式上看,王秀娥是被動接受財物而非主動索取。并且根據(jù)一般生活經(jīng)驗,王秀娥是普通村民,應該沒有能力對村主任強拿硬要。
關于第二個信訪訴求,法院關于吳學占涉黑團伙的判決書顯示,時任東古城鎮(zhèn)鎮(zhèn)長曾安排吳學占對王秀娥進行看管控制。另有證據(jù)顯示,時任鎮(zhèn)長的行為經(jīng)過了上級領導的同意。
在當前掃黑破傘的大背景下,如果在當?shù)嘏e報“保護傘”遇到阻力,向上級反應情況乃是常態(tài),不僅不應該予以刑法打擊,相反應當給予法律保護。
信訪作為一種國家制度,目的是為了暢通民意表達通道。但遺憾的是,一些地方政府政績觀出現(xiàn)偏差,把正常的赴京信訪視為洪水猛獸,千方百計的設法予以攔阻。甚至有些地方,隨意擴大刑法打擊范圍,不惜通過抓人的方式去嚇阻訪民。這樣做表面上減少了赴京信訪的數(shù)字,但實際上累積的矛盾并未得到有效化解。更令人擔憂的是,刑法在一些地方淪為政府維穩(wěn)的工具,給國家的法治建設和長治久安留下了長遠的內傷。
減少乃至根絕赴京信訪,當然可以成為地方政府追求的施政目標。但這樣的目標應當通過法治化的手段來實現(xiàn),應當通過切實解決訪民的合理訴求來實現(xiàn)。期待王秀娥案能在法治軌道上獲得令人信服的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