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諾夫設計局研制的安-225運輸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運輸機,也是現(xiàn)役飛機中唯一一架最大起飛重量超過600噸的飛機,其極限運載能力可達250噸,是有史以來最強的運輸機。好奇的讀者可能發(fā)現(xiàn)了,安-225運輸機機背上方有2處形似駝峰的凸起和多處鼓包,那么這兩處凸起和多處鼓包的作用是什么呢?
◎烏克蘭安東諾夫航空公司的安-225超級運輸機,機背有2處凸起(紅色箭頭)
這個我們得先從安-225“夢幻”運輸機的誕生說起。別看安-225現(xiàn)在跟貨拉拉一樣飛來飛去跑國際貨運,其實安-225最初的設計定位并不是貨運飛機,而是前蘇聯(lián)航天飛機的專用運輸機。上世紀60-70年代,美蘇冷戰(zhàn)進入白熱化階段,在美國開展載人航天計劃之后,前蘇聯(lián)也針鋒相對地啟動了浩瀚的航天計劃,人造衛(wèi)星、航天飛機計劃均在這一背景之下啟動。
◎1989年巴黎航展上的安-225與“暴風雪”號航天飛機驚艷全場
而說到前蘇聯(lián)的航天飛機,很多人馬上就會想到大名鼎鼎的“暴風雪”號,因而安-225機背的這兩處凸起也被認為是為了馱運“暴風雪”號航天飛機而設計的。看上圖,這種解釋似乎是正確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馱在安-225機背上,機腹與安-225機背的兩處凸起接觸,起到承重作用。
然而我們換個角度看,就會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兒。看下圖。
◎馱在安-225機背上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可以清晰地看到暴風雪號與這兩處凸起并無接觸
可以清晰地看到,安-225運輸機機背的兩處凸起,與“暴風雪”號航天飛機機腹沒有任何接觸,承重和固定的是“暴風雪”號機頭下部和機翼后緣根部的3部支架,這3部支架通過9個連接點與安-225機背連接,安-225機背后面的那些圓形的鼓包就是支架固定點。因此,這兩處駝峰形的凸起和“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并沒有關系,鼓包倒是和“暴風雪”號有關。
◎“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吊裝過程,該機的支架通過9個連接點與安-225機背連接
那么這兩處凸起到底是干啥的呢?難不成是裝飾物?
當然不是,雖說這和“暴風雪”號航天飛機沒關系,但是也不是設計師閑得沒事兒做設計的裝飾品,而是同一時期蘇聯(lián)另外一項更前沿的航天計劃——MAKS多用途空天飛機的專用運輸架,看下圖。
◎這才是安-225機背兩處凸起的真正用途,順帶,MAKS空天飛機可以說是X37的老父親
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暴風雪”航天飛機計劃推進的同一時期,MAKS空天飛機計劃也在同步推進,后者計劃啟動于1982年,與美國的空射型航天計劃幾乎同時啟動,可以視作是對標產(chǎn)品。1985年,安東諾夫設計局正在研制當中的安-225運輸機被納入MAKS空天飛機計劃,蘇聯(lián)航天局計劃用安-225作為MAKS空天飛機空中發(fā)射的載機。之后,安東諾夫設計局根據(jù)MAKS空天飛機的發(fā)射要求,對研制中的安-225運輸機進行了針對性的調(diào)整,安-225原型機暨目前唯一一架安-225于1988年12月21日在基輔機場首飛成功。
◎前蘇聯(lián)MAKS多用途空天飛機示意圖,保齡球形的是燃料儲存箱
按照設計,MAKS是一款從空中發(fā)射的空天飛機,MAKS系統(tǒng)由軌道飛行器和保齡球形的燃料儲存箱組成,系統(tǒng)總重275噸,其中燃料儲存箱總重248噸,237噸燃料用于將MAKS空天飛機送入200-800公里高的軌道。
◎沒有什么細節(jié)是放大200%解決不了的,如果有,那就放大400%
在發(fā)射時,MAKS軌道飛行器和燃料箱是一個整體,軌道飛行器前部并不與安-225接觸,而是通過燃料箱與安-225機背連接。這時候,安-225機背的兩處凸起就派上用場了。在地面吊裝時,安裝人員需要先打開安-225機背這兩處凸起的外部整流罩,將連接機構安裝上去,與MAKS系統(tǒng)的燃料箱對接好,然后再將MAKS軌道飛行器機尾與安-225機背連接,固定工作就算完成。而在不執(zhí)行MAKS軌道飛行器發(fā)射任務時,安-225機背的MAKS連接機構是裝有整流罩的,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樣。
◎是安-225運輸機撐起了蘇聯(lián)的浪漫航天夢,可惜沒有然后了
最后順帶說一下,為了避免MAKS軌道飛行器空中發(fā)射時火箭尾焰灼傷安-225載機,在發(fā)射時,安-225需要馱著MAKS系統(tǒng)爬升到高空然后進行動力俯沖,俯沖加速到0.8馬赫之后然后快速拉起,MAKS系統(tǒng)在安-225拉起過程中分離然后點火發(fā)射,這樣就不會燒到安-225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