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全黄无码一级在线看_国产剧情久久久性色_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_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軍事新聞 >

項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

時間:2020-11-09 16:30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瀏覽:
項羽死了,杜牧、王安石與李清照都有話說!一、項羽的烏江之死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年末,漢王劉邦撕毀與項羽在廣武(今河南滎陽縣東北)訂立的以

項羽死了,杜牧、王安石與李清照都有話說!

一、項羽的烏江之死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年末,漢王劉邦撕毀與項羽在廣武(今河南滎陽縣東北)訂立的以鴻溝為界的“楚河漢界”和約,與韓信、英布、彭越會師追擊項羽。項羽力戰(zhàn)難勝,兵退垓下(今安徽省靈璧縣東南),誤入韓信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的楚軍喪失斗志。在上演了一曲霸王別姬后,項羽帶著僅存的八百江東子弟兵連夜突圍。后有灌嬰五千追兵,項羽南渡淮河,且戰(zhàn)且走,一口氣跑到烏江,這時項羽的身邊只剩下二十六人。

項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愴懷想!

司馬遷在《史記 項羽本紀》中是這樣記載項羽的烏江之別: “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椡跣υ唬骸熘鑫遥液味蔀?!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于是,又殺回敵陣,戰(zhàn)至力竭自刎而死。

對于項羽的慷慨赴死,許多人覺得惋惜。普通民眾還信奉“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處事之道,項羽卻要把路走死,不留給自己機會,也讓歷史失去了一次可能被改寫的機會。

項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愴懷想!

對于項羽之敗、之死,后世的許多文人墨客,都通過自己的方式,表達了不同的追思。比如,杜牧、王安石及李清照都有過自己的看法,他們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在旅經(jīng)烏江項羽殉難處,通過自己的詩歌,向讀者曲折地傳導(dǎo)了真心所想。

二、杜牧的美好猜想

唐代詩人杜牧于會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路過烏江亭時,寫了一首著名的詠史詩《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在詩中,杜牧的惋惜之情是顯而易見的: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yù)料;能夠忍辱負重,才是真正男兒。江東子弟人才濟濟,如果西楚霸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項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愴懷想!

杜牧此詩一出,一時成為人們評論項羽成敗的重要參考,紛紛暗怨項羽不懂變通之道,一意孤行,剛愎自用,因而斷送了一次可以翻牌的機會。

三、王安石的理性思考

時隔二百多年,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秋,一個名叫王安石的宋朝人,再過烏江時,耳邊也響起了杜牧的那句“江東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來未可知”的設(shè)問,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卻不能茍同于杜牧的觀點,也揮筆寫下了一首詠史詩《烏江亭》: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項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愴懷想!

王安石的這首詩用現(xiàn)代漢語通俗地表達就是,上百次的征戰(zhàn)早已讓壯士疲勞、士氣低落,中原之戰(zhàn)的失敗之勢再難挽回。雖然江東子弟現(xiàn)在仍在,誰知他們是否還愿意跟楚霸王卷土重來?

王詩的開篇就以史實扣題,針對項羽的失敗直接指出“勢難回”。楚霸王的轉(zhuǎn)折點在“鴻門宴”,沒能殺成劉邦,到“垓下之圍”時已經(jīng)面臨著眾叛親離的境地。而細數(shù)項羽失敗的原因,最大的因素恐怕就是他自身的剛愎自用了吧。詩中的“壯士哀”就隱含著這樣的信息,那時的項羽已經(jīng)失去人心,天時、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而項羽已經(jīng)失去,要挽回大業(yè)是十分艱難,概率也是很低的。

項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愴懷想!

所以,王安石在三、四兩句中進一步闡釋“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他以辛辣的口吻明確地表示,即使項羽真的重返江東,江東子弟是否肯再替他賣命,還真難說。項羽之敗,并不在烏江邊的逃避,而是其性格中的不良因子慢慢發(fā)力,才將他帶入絕境的。

四、杜王的分歧與李清照的加盟

杜牧與王安石的觀點不同,是因為他們的出發(fā)點和立場不同。杜牧著眼于不懼失敗,是借題發(fā)揮,是詩人詠史;王安石則是審時度勢,指出項羽敗局已定,勢難挽回,詩中最后的反問道出了歷史的殘酷與人心向背的變幻莫測,也體現(xiàn)出王安石獨到的政治眼光,是政治家論史。如果說杜牧是為項羽翻案,那么王安石則是為歷史本身翻案,人與歷史的關(guān)系本來就是“順之則昌,逆之則亡”,這是非常殘酷的現(xiàn)實。

項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愴懷想!

王安石是從實的方面,從分析失政原因入手,說不可能卷土重來,這也許更符合歷史實;杜牧是從虛的方面,從人應(yīng)該有的志氣著筆,說可能卷土重來,這是要讓人們有不甘失敗的頑強精神。而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對于項羽事件的反思,其靈感則是源于她身邊的男人。

五、如意郎君失意客

李清照18歲那年,與一個名為趙明誠的太學生在汴京成婚。趙明誠是山東諸城人,他的父親趙挺曾官至左仆射,身世顯赫。趙明誠年長李清照3歲,受家學影響,“致力于金石之學,可謂幼而好之,終生不渝”。這是一對興趣與愛好相近的男女,婚后的日子還算和諧。

項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愴懷想!

但是,他們所處的那個年代,正是邊患不斷、兵亂如麻的特殊時期。受大環(huán)境的影響,趙明誠的仕途并不如意。尤其是到了大觀元年(1107年),其父趙挺之去世后,趙明誠遭到蔡京誣陷,被追奪贈官,就連家屬也受株連,趙明誠夫婦只得遠離京師,屏居青州鄉(xiāng)里,這一待就是13年。直到宣和年間,趙明誠才又出來工作,先后出任萊州、淄州知州。

靖康二年三月,趙明誠因奔母喪先南下金陵,任江寧知府。但是,趙明誠在江寧知府任上只做了一年便因為失職而罷了官。這件事,給了李清照以非常巨大的打擊。

項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愴懷想!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時在江寧的御營統(tǒng)治官王亦準備發(fā)動叛亂,下屬將此事向知府趙明誠匯報后,趙明誠卻沒有把它放在心上。見知府不作為,他的下屬自行準備,以防不測。是夜,王亦果然造反,結(jié)果,被趙明誠的部下?lián)魯?。天亮時,當下屬前去找尋趙明誠報告,卻發(fā)現(xiàn)他在昨晚發(fā)生兵變的危機關(guān)頭,自己利用繩子從城墻上下溜出城逃跑了。

叛亂被定之后,趙明誠因為臨陣脫逃被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并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和諧已經(jīng)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被革職不久,趙明誠又被啟用,移官湖州。于是,李清照又隨趙明誠前往湖州赴任。

項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愴懷想!

六/李清照的無奈浩嘆

說是赴任,其實是逃亡,一路上兩人相對無語,氣氛尷尬。行致烏江,站在西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聯(lián)翩,聯(lián)想起丈夫在江寧任上的丑事,以及南宋小朝廷的茍安,一時激憤難平,隨口吟誦出了那首著名的《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愴懷想!

詩人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quán)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無恥行徑。全詩只有短短的二十個字,卻連用三個典故(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杰”;屈原的《國殤》中有“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之句),可謂字字珠璣,字里行間透出一股正氣。趙明誠站在她的身后,聞之愧悔難當,從此便郁郁寡歡一蹶不振,不久便急病發(fā)作,病卒于建康(南京),一段將近三十年的美滿姻緣就此落幕。

項羽死了:杜牧沉痛惋惜,王安石冷峻反思,李清照悲愴懷想!

?古烏江亭在今安徽省和縣東北的烏江浦,自古為一渡口,秦漢之時即設(shè)有亭長,是我國最早的驛站之一。自楚漢相爭西楚霸王項羽在此兵敗自盡后,烏江亭由此聞名古今。烏江亭并不僅僅是指一座具體的亭子,而是成為一代悲情英雄的代名詞。

(圖片來自網(wǎng)絡(luò))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