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被稱為現代主義“情婦”。
她的父親1912年不幸登上了泰坦尼克號隨船沉入海底,她兩次婚姻失敗,女兒自盡身亡......
她在自傳中寫到:我有400多位情人,我可能就是個女色情狂。她的這種離經叛道的行為,遭到家族的排斥。
她熱愛藝術,收購了大量藝術杰作,她毫不吝嗇的宣泄自己的情欲。
她一直處于20世紀現代藝術世界的中心。
英國《獨立報》評論曾稱,她對親密關系和名望都十分癡迷。
她是佩吉·古根海姆。
曼·雷拍攝的佩姬·古根海姆
佩吉·古根海姆生于1898年,出生于紐約一個十分富有的猶太家庭,父親做礦業(yè)生意。13歲時,父親死于泰坦尼克號的沉沒,19歲時繼承到了父親的一部分遺產。
她天性“叛逆”,厭惡上流社會無聊的精致和規(guī)矩,對冒險和成就充滿渴望,高中時期,她把自己的眉毛剃光。成年后在當時的一家先鋒書店The Sunrise Turn 打工,并結識了當時前衛(wèi)的藝術家和思想家們。
1921年,23歲的佩吉·古根海姆來到巴黎,從這里開始了她對情欲和藝術之癮的覺醒。
1938年,佩吉古根海姆在英國倫敦建立了自己的第一家畫廊Guggenheim Jeune。短短的一年內,這位完全沒有接受過任何藝術訓練的女藏家以獨特的視野和大膽前衛(wèi)的審美挑選出許多后來被載入藝術史的藝術家。
她的這家畫廊因為代理的作品過于實驗性,收益十分慘淡。但她沒有停止收藏,而是逐步蓄積建立屬于自己的美術館的雄心。
同一時期,佩吉·古根海姆的叔叔——所羅門·古根海姆,于1937年創(chuàng)立了古根海姆博物館,這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私立現代藝術博物館,后來以連鎖方式經營,是一個博物館群,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在西班牙畢爾巴鄂、意大利威尼斯、德國柏林和美國拉斯維加斯擁有4處分館。
之后,“博物館群”似乎是古根海姆的專屬符號,與傳統定義上的博物館不同,古根海姆博物館更像是一個異軍突起的非典型性私人美術館,作為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為社會發(fā)展提供服務的同時,為藝術的可能性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所羅門·古根海姆
再說佩吉·古根海姆。為了建立在倫敦的美術館,佩吉前往巴黎收購藝術家的作品。當時的納粹在歐洲大量搶奪藝術品,藝術家們都在廉價的甩賣作品。為了使自己鐘愛的現代藝術不被納粹銷毀,她幾乎每天購置1件藝術品,用4萬美元收購了125件作品。
1941年,在一位朋友的幫助下,她將這批藝術品以床單、毛毯、廚具的名義通過貨船運往了紐約。在納粹入侵巴黎的48小時內,她成功逃離了法國南部。
1946年,她發(fā)行了自己的傳記,書中她稱自己一生有過400多位情人、2次婚姻、與當時有頭有臉的人物開展過多段長期的浪漫戀情。她還說自己無法抗拒有智慧、有藝術激情的男人。
佩吉·古根海姆是本世紀最偉大的當代藝術收藏家之一。
1979年她過世以后,她的原住所改為收藏品展示處,作品約有300件。
81歲的佩吉·古根海姆死于中風,她的骨灰埋葬在威尼斯家中的花園里,陪伴她的是已故的14只拉薩狗犬,它們的名字都鐫刻在墓碑上。
“我不是收藏家,我就是一座美術館?!?/p>
——佩吉·古根海姆
如她自己所言:“我不是收藏家,我就是一座美術館??v觀西方現代藝術收藏史,佩姬·古根海姆也一直處于20世紀現代藝術世界的中心。她幾乎做了一切與藝術相關的事情,除了自己創(chuàng)作。
她的藏品幾乎全面覆蓋20世紀歐洲和美國的各個重要流派和藝術家之作,使威尼斯的佩姬·古根海姆美術館成為歐洲最重要的現代藝術博物館之一。自1951年起,她的私人宅邸藏品就向公眾公開展示。1976年,佩姬向古根海姆基金會捐獻了她所收藏的300件藝術作品。1979年,佩姬過世前不久,她的藏品交由古根海姆基金會打理。佩姬·古根海姆美術館隨后成為威尼斯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佩吉·古根海姆美術館
她收藏的這些作品的藝術家中包括:畢加索、康定斯基、馬列維奇、蒙德里安、馬格利特、杜尚、米羅、達利、夏加爾、唐吉、摩爾等。有一個房間專門用來陳列波洛克的作品,他是古根海姆慧眼相中的許多人才中的一個。在這些藝術家中有古根海姆的朋友、情人和丈夫馬克斯·恩斯特。
古根海姆和丈夫馬克斯·恩斯特
她的一生充滿爭議,充滿傳奇,同時她為現當代藝術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甚至有人稱她為藝術繆斯。(繆斯:希臘神話中主司藝術與科學的九位古老文藝女神的總稱。)
曼·雷在1924年拍攝的佩姬·古根海姆
2015年4月,紀錄片《佩姬·古根海姆:藝術成癮》在紐約首映。之后,6月20日又在瑞士巴塞爾藝術展“光映現場”單元放映。
《佩姬·古根海姆:藝術成癮》導演麗莎·艾莫迪諾·弗里蘭
影片以佩姬·古根海姆的自傳《一名藝術成癮者的自白》為基本素材和線索,講述了她以不羈放縱和藝術品收藏聞名的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介紹了她與20世紀歐美藝術家的交往和她的收藏行為對這些現當代藝術家們的影響。
《佩吉·古根海姆:藝術成癮》片段
佩姬,這個古根海姆家族的“害群之馬”對愛情和自由的渴求曾使她頻頻出現在娛樂新聞中,而她的現當代藝術收藏也讓她成為后世經久不衰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