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整理 朱敏潔)
觀察者網:近日,英國、歐盟相繼拍板5G方案。英國方案里面提到,允許華為有限參與,比如敏感核心項目不允許參加,同時作為高風險供應商,非敏感部分的上限是35%。首先,您能否解釋一下所謂的有限參與?有什么意義?
周小明:5G網絡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所謂的核心網,用來儲存數據;另一部分是非核心網,包括接入網和傳輸網,主要是天線和基站。英國政府允許華為參于非核心網的建設,但所占市場份額不得超過35%,同時也把華為排除在核心網之外。另外,軍事基地和核設施等“敏感區(qū)域”也不能有華為的設備。
華為從2003年開始向英國提供電信設備。目前,華為在英國非核心網市場已經超過30%。為遵守英國政府的這個決定,英國的電信公司必須做些調整。比如,英國電信估計得花費5億英鎊,這家公司前期用了很多華為的設備,為了達標還需要部分拆除華為,換上愛立信和諾基亞的設備,后者的價格比華為要高出20%左右,也要多花錢。
英國政府這一決定意義重大。首先,如何對待華為5G技術,被廣泛視為英國脫歐時代外交政策的試金石,也是鮑里斯·約翰遜政府對華政策的風向標。
去年4月,前首相特蕾莎·梅批準華為參與英國5G網絡的非核心網建設。但這一決定遭到了美國的強烈反對。華盛頓警告英國政府,用華為技術等于在英國安全系統(tǒng)中埋下木馬,將影響“五眼聯(lián)盟”的情報交流。在華盛頓的威迫下,約翰遜不得不重新審查前任的決定。經過近半年調查,英國安全部門再次得出結論;使用華為5G技術的風險可控,而且不會影響英美情報合作。英美情報合作對美國同樣重要,而且情報交流用的不是公共電訊網絡,而是一套獨立的加密系統(tǒng)。
美國為了促使英國政府禁用華為5G技術,動用了大量政府資源,對英國政府軟硬兼施,游說、威脅并用,幾乎到了瘋狂的地步。在英國政府做決定前后的十天里,美國高官輪番上陣,向約翰遜政府發(fā)動了密集攻勢:副國務卿波廷格緊急造訪倫敦,國務卿蓬佩奧先是對媒體放話要英國政府“重新考慮”關于放行華為5G技術的決定,隨后又趕到倫敦對約翰遜當面施壓。特朗普本人也赤膊上陣,親自打電話給約翰遜干預。
約翰遜最終頂住了美國的強大壓力,為英國爭取到了一些應有的權益。如果把華為拒于5G建設門外,英國將面臨沒有選擇的境地,全面推出5G的時間可能要推遲三年。這對英國的技術進步和生產力提高都會產生很大影響。
英國政府的決定惹得美國政客氣急敗壞。有美國會議員警告英國,采用華為5G技術等于為中國從事間諜活動開了方便之門,“好比在冷戰(zhàn)時期讓克格勃建電話網絡”;也有政客攻擊英國從歐盟拿回掌控權,轉手又拱手交給了中國。不少外媒評論:英美之間的“特殊關系“不再特殊。在倫敦,面對眾多記者,蓬佩奧只好按住心頭憤怒和失望, 強顏歡笑,承認是否允許華為參與英國 5G網絡建設是英國的主權。他還一反常態(tài),“慷慨”地表示英國政府的決定不會影響美英之間的密切關系。
其實,華為并沒完勝。據英國政府預測,如果沒有英國政府的干預,華為在非核心網市場的份額將達到60-65%, 而不是35%。華為的核心網技術也有非常強的競爭力,沒有英國政府的禁令,完全可以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一。
眼下,美國為實現遏制中國崛起的目標,正在不遺余力地組建國際反華聯(lián)盟。華盛頓將逼英國選邊站隊。英國政府將發(fā)現自己不得不平衡中美間的利益沖突,既難又險,就像走鋼絲。作為美國盟友中的核心國,英國今后的外交走向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國因素的嚴重制約。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中英之間可能會發(fā)生更多的爭吵和摩擦。英國甚至可能做出一些有損于中英關系的事來。但我認為,總體來說,今后幾年的中英關系應該是“晴間多云”。前段時間,有觀點認為,約翰遜力推脫歐,目的是取悅、投靠美國。同歐盟分手后,英國將對華盛頓惟命是聽。這種預判與實際不太相符。
英首相接受BBC采訪:不能用某種品牌,那就必須告訴我們替代選項是什么
觀察者網:這是不是意味著其實約翰遜也沒有意愿在外交政策上營造出一種和美國組成反華聯(lián)盟的氛圍?他會在相關事情上做出一些調整?
周小明:約翰遜不想被人看成是美國的跟班,行動上也不太可能一味順從美國。如果他想維護英國的利益,就有必要同中國搞好關系。這對脫歐后的英國保持繁榮非常重要。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馬丁·沃爾夫說過這么一句話:脫歐以后,英國會更寂寞。英國因而更需要中國。
我的感覺是,英國外交政策比較務實。歷史上,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起,英國就同新中國保持外交關系。它不情愿過多地犧牲自身利益,以同美國步調一致;心里也明白,同未來的世界頭號經濟體對立,對自己沒什么好處。這幾年,中英經貿往來密切。去年,中英雙邊貿易高達86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百分之7.3%,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中國對英投資同比也增加了100多億美元。在英國需求不旺、投資匱乏的情況下,中國對英國經濟增長的作用愈發(fā)重要。后脫鉤時代的英國對中國有更大的依賴和期許。
觀察者網:就像您前面提到的連鎖反應,英國作出這個決定后,歐盟馬上就跟進了,另外我們知道英國也是“五眼聯(lián)盟”中的一員,會不會對這其中除美國之外的其他盟友產生推動作用?從而使得美國對中國實施的中美脫鉤戰(zhàn)略帶來麻煩?
周小明:特朗普政府污蔑華為會在系統(tǒng)里留后門,用來搞情報,搞破壞活動。但直到今日,美國還拿不出任何證據來支撐它的指控。英國情報部門自稱,“我們對華為和它構成的風險的了解多于世界上任何國家”??陀^地說,英國對華為5G技術的安全性應該是最有發(fā)言權的。既然它都認為用華為技術沒有風險,美國的意圖也就不過是司馬昭之心了。
英國的這個決定有可能產生示范效應,就像當年英國加入亞投行那樣,一花引來萬花香。目前,除了極個別死心塌地的盟友之外,像德國、西班牙、奧地利,都有意向華為開放5G市場。在英國做出決定的第二天,歐盟發(fā)表了5G安全指南,明確表示, 不建議成員國禁止任何公司參與5G建設。這實際上為華為繼續(xù)參與當地的5G建設開了綠燈。
歐委會發(fā)布歐盟5G安全指南
就“五眼聯(lián)盟”來看,澳大利亞已經決定禁用華為技術,加拿大和新西蘭這兩個國家目前還在考慮之中。有理由相信,英國的決定將對它們的決策產生影響。但另一方面,美國高官向CNN表示,美國不會放棄封殺華為的努力。美國將繼續(xù)向盟友施壓,迫使它們就范。
加拿大和新西蘭有可能承受比此前更大的壓力。這兩個國家在美國的小兄弟里,個頭都不大。新西蘭連中等國家都算不上。加拿大的經濟體量也不如英國大,離美國又那么近,對美國的不義之舉往往是敢怒而不敢言。之前商談美加墨自貿協(xié)定,在同美國的對峙中,加拿大最后還是退下陣來。在華為5G問題上,這兩個國家是否敢違背華盛頓的意愿,還有待觀察。
英國決定的另一個重大意義是,意味著美國對華技術脫鉤的圖謀遭受到一次重大挫折。美國把華為看成是中國高科技的龍頭,想通過封殺華為剎住滾滾向前的中國高科技產業(yè)的車輪。英國之戰(zhàn)因而成了美國阻止中國科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關鍵,美國對此志在必得,但目前看來在英國是失算了,這也從側面說明,美國想要中美技術脫鉤,并不那么“容易取勝”。
美國會不會因此罷休?去年10月,蓬佩奧宣稱,美國不尋求對中國的脫鉤。美國國防部長也否認與中國打冷戰(zhàn)。國內有輿論認為,這是美國對華強硬態(tài)度出現松動的跡象。其實,對美國政客,我們要聽其言,更重要的是觀其行。
華盛頓一直在大力推動中美脫鉤。金融領域,去年下半年,美國放話,考慮限制中企在美國上市,計劃限制美國公司對華投資。經濟領域,中美脫鉤正在發(fā)生,中美雙邊貿易大幅萎縮;為回避美國對中國產品的高關稅,有些外企正在把產業(yè)鏈從中國遷出。
有些網友可能對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xié)議中的一些條款感到困惑。協(xié)議規(guī)定,以2017年為基數,今后兩年內中國將增加對美國2000億美元的進口。協(xié)議的另一條規(guī)定則是,中國承諾對美國開放金融市場。這些條款預示著,中美貿易和美國對華投資將迎來新發(fā)展;這樣,中美非但沒有脫鉤,經貿關系反而更加密切了。所以,連馬丁·沃爾夫都不知道美國到底在演哪一出戲,認為華盛頓的對華經貿目標混淆不清。
的確,這種結果貌似同美國推行的中美經濟脫鉤相矛盾。但實際上,這些措施有助于壯大美國的實力,“讓美國再次偉大”,從而保持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差距。其實,不管是經濟、科技還是金融脫鉤,都服務于美國的總體戰(zhàn)略目標,就是遏制中國崛起。在這個大目標下,不同階段的具體措施和策略可能出現不完全一致的情況。未來幾年,中美貿易不降反升。但這一現象并不代表華盛頓放棄對華經濟脫鉤的努力。
在科技領域,中美脫鉤呈現出愈演愈烈的趨勢。前年以來,美國嚴格限制中資企業(yè)對美國高新技術公司的并購,導致中國對美投資降至不到正常年份的十分之一。美國限制中國科技工程技術人員訪美,阻礙他們與美國同行進行交流合作。美國還對人工智能、航空專業(yè)的中國學生拒發(fā)簽證。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美國還對中國高科技的行業(yè)領頭羊大打出手,先后把幾十家中國公司和機構列入實體管制名單。我有個朋友在海能達工作。這家對講機專業(yè)廠商,總部設在深圳,國內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去年它也居然上了美國的黑名單,令我的朋友很有一種悲壯的感覺。其實,海能達的技術水平和市場份額在世界上都是數得上的,槍打出頭鳥,自然成了美國的打擊目標。中國高科技企業(yè)只要夠出色,技術上同美國公司有一拼,就會被美國政府視為眼中釘,上黑名單只是時間問題。
去年10月11日中美達成初步貿易協(xié)議,中美貿易戰(zhàn)?;?。但是,在科技領域,特朗普政府一刻也沒閑著,對中國發(fā)動了一輪一輪的進攻。10月中旬,美國以所謂在新疆違反“人權“為名,禁止28家中國科技公司從美進口。隨后,華盛頓玩拒發(fā)簽證的伎倆,阻擾中國代表團出席在美國舉行的國際宇航大會。接著,又推出限制人工軟件對華出口的新措施,并且施壓荷蘭政府扣留EUV光刻機的對華出口許可。最近,美國政府起訴哈佛大學化學系主任Charles Lieber,殺雞儆猴,嚇阻美國科學家同中國同行開展交流合作。
哈佛大學化學系主任Charles Lieber
其實,不少美國人也認為科技脫鉤對美國不利。硅谷的一些公司對特朗普政府的圖謀就很緊張。如果中美科技脫鉤,它們在華銷售會大受影響。這樣,它們就沒有足夠的資金開展研發(fā)活動,造成國際競爭力難保。它們還擔心,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被切斷后,他們將無法受益于中國的創(chuàng)新成果。
那么,特朗普政府為什么對中美科技脫鉤的推動如此不遺余力?美國霸權有三大支柱:科技、軍事和金融。如果科技霸權丟了,美國霸權這座大廈缺了一根棟梁,就不穩(wěn)固了,而且還將危及它的軍事霸權。所以,華盛頓把保持美國的科技優(yōu)勢看得很重。
觀察者網:去年10月,您的采訪在觀網刊登后,引起了讀者的熱議。您在采訪中提醒網友警惕美國中美脫鉤的圖謀。 有些讀者贊同你的觀點,也有些讀者不以為然,認為中美脫鉤不是現實威脅,不過是特朗普虛張聲勢而已。中美如果真正脫鉤,美國損失也很大。
周小明:的確,中美科技關系盤根錯節(jié)。在經濟高度全球化的當下,美國想徹底切斷同中國的科技交流和合作,并不容易,還會損人害己。中國是全球最活躍的科技成果應用市場。失去中國市場,美國的全球競爭力將被削弱。因此,對特朗普政府這一政策,美國國內也不乏反對之聲。微軟總裁史密斯說得很直白,“如果不能把你的技術推行到全球,你就無法成為全球技術領導者”。去年,美國60多個美國科學家組織聯(lián)名發(fā)表公開信, 呼吁美國政府停止打擊外國科研人員和阻礙國際科學合作。
但是,我們絕不能低估美國統(tǒng)治者全面切斷世界與中國科技聯(lián)系的決心和毫無底線的手段。如今,同中國脫鉤已經成了美國朝野的罕見共識。在美國政客眼里,中國是美國的頭號地緣政治對手。最近,蓬佩奧甚至攻擊中國共產黨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核心威脅”。聯(lián)邦調查局局長雷也叫嚷,“沒有哪個國家比共產主義中國對美國構成更大威脅,美國全社會需整體行動應對”。美國企圖通過對中國高科技產業(yè)的封殺,降低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阻斷中國的崛起。由于這種地緣政治考量作祟,美國對華打長期科技冷戰(zhàn),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
這種處心積慮,從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對中國疫情的態(tài)度就可見一斑。2月初,他竟公然宣稱,中國的疫情有助于工作崗位加速回流美國。在中國人民奮力抗擊疫情的艱難時刻,美國決策者居然把中國的災難看作是脫鉤機遇,也是醉了。
不消說,美國許多工商界和科技界人士都不贊成同中國脫鉤。但是,胳膊擰不過大腿。華盛頓的政令不是隨便可以違抗的。曾幾何時,谷歌、高通和博通們同華為同穿一條褲子還嫌肥。然而,去年五月,美國政府關于封殺華為令一下,這些公司和SD存儲卡協(xié)會、Wi-Fi聯(lián)盟等行業(yè)組織無不聽令,切斷與華為的業(yè)務聯(lián)系。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接受??怂共稍L稱,“疫情有助于工作崗位加速回流美國”
人們常用“不撞南墻不回頭”來形容某個人的固執(zhí)。在追求中美技術脫鉤問題上,華盛頓則是撞了南墻也不回頭。目前,中美貿易戰(zhàn)對美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已經顯現出來。企業(yè)和民眾怨聲載道,但華盛頓仍不思悔改,依然不愿撤銷對3700億美元中國商品的懲罰性關稅。原因是,美國從中國的快速發(fā)展中感到危機,進而把中國崛起看作是自身生存的威脅。為了中斷中國的復興進程,華盛頓愿意付出代價。即使“殺敵八百,自損一千”,也會成為美國的選項。不難想象,華盛頓為達目的,大有可能不擇手段。
華盛頓拉下“科技鐵幕“的強烈意愿,已經引起不少世人擔憂。聯(lián)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最近警告,中美技術分裂可能造成比冷戰(zhàn)還要大的損失。美國前財長保爾森去年11月在北京的一次論壇中也表示,在貨物、人員、投資和科技四個領域中,他最擔心的是科技領域的脫鉤。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則認為,雖然中美結束貿易戰(zhàn)可能有解決方案,但中美技術戰(zhàn)才剛剛開始。他告誡人們,“我們正在走向兩個不同的數字世界”,為此 “我們要系好安全帶,以面對兩個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間更根本的脫鉤風險”。
觀察者網:從現在英國、歐盟對華為的態(tài)度,似乎有了一些松動,如果放大來看,其實美國要想真正對中國實施科技封鎖,其實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中國是否可以利用這些情況,做一些應對?
周小明: 美國能否實現對華技術脫鉤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我們的應對之策。我們也有能力塑造中美關系,包括經貿和科技關系。
首先,要加大關鍵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的力度 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的IT市場和產業(yè)嚴重依賴美國的核心技術和供應商。特朗普給我們上了一堂刻骨銘心的課。中興公司的慘痛教訓值得我們記取。新加坡南洋大學教授鄭永年在春節(jié)前的一個講座中告誡:一個東西,哪怕國產化達到了99%,只要還有1%的核心技術掌握在人家手里,也會被人家捏在手心里。對中國來說,關鍵技術自主創(chuàng)新這條路非走不可。我們要堅定發(fā)展本土創(chuàng)新能力的決心,在關鍵領域下大工夫,努力實現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
其次,要發(fā)揮好中國大市場的優(yōu)勢,做好市場這篇文章 中國可能是世界上對科研成果需求最大、使用范圍最廣泛、回報率最高的一個市場。資本是逐利的。中國的市場規(guī)模和潛力的誘惑對任何大公司都很難抵御。我們要在有序、可控的前提下,擴大對外開放,為外商提供更多的商機和成長空間。這樣,我們就可以吸引更多國外的科技企業(yè)到中國安家落戶。而且,開放的環(huán)境還有利于競爭市場的形成,激勵外企把先進技術帶到中國。因為這樣做,它們才有可能保持競爭力。美國強壓盟友選邊站隊, 企圖全方位擠壓中國,全面切斷同中國的聯(lián)系。但是,如果盟友顧及自身利益,不跟著美國的鞭子轉,脫鉤變成了美國的獨角戲,就沒有成功的希望。
再者,要更多地走出去。一方面,我們要完善生產鏈和供應鏈。美國對華實行技術封鎖,打擊全球分工,也動搖了高科技產業(yè)鏈相互依存的格局。但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把供應鏈從國外撤離,收縮回中國境內。相反,應該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在全球范圍內更好地配置資源。華為的做法很值得借鑒。有些技術和產品,華為自己有,但仍從國外進口,包括美國。另一方面,研發(fā)也要更多地走出去,以便更好地利用國外的人才、設施和管理經驗,加快新產品新技術的研發(fā),使海外成為我們創(chuàng)新的重要來源之一。對外開放,不僅僅是擴大外資在中國的市場準入。走出去,也是開放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對于突破美國正在構建的技術封鎖,有特殊作用。因此,我們應該比以前更加主動、更大規(guī)模地走出國門,在不排斥我們的國家或地區(qū)打造更多的商業(yè)存在,設立更多的研發(fā)中心。
最后,還要打造新型伙伴關系。 一是要加強政府間合作,創(chuàng)立更多的合作機制,包括在高新技術領域設立合作基金,制定合作研究方案。二是在公司層面,要淡化競爭,突出合作,聚焦共贏,尤其要加強“強強合作”,聯(lián)手開拓全球市場。近幾年,中國的科技進步很快,產業(yè)升級也在加速。一些發(fā)達國家政府和企業(yè)開始對中國設防,擔心我們搶了它們的飯碗。我們有必要創(chuàng)新合作機制和方式,化競爭對手為伙伴,把雙方的利益捆綁在一起,共擔風險,共享利益,真正實現雙贏。比如,中外行業(yè)領頭羊可以合資,共同打造“世界冠軍”。日本豐田和美國通用公司在美國建立合資企業(yè),就是個很成功的例子。再比如,中外行業(yè)領頭羊可以互派董事會成員,搞交叉持股。
七十年前,面對美國的封鎖,毛主席豪邁地說,“封鎖吧。封鎖十年八年,中國的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偉人的話今天仍然適用。只要我們應對得當,走好自己的路,辦好自己的事,美國技術脫鉤的圖謀就很難實現。
歐洲議會批準“脫歐”方案,在場議員齊唱“友誼地久天長”
觀察者網:格林威治時間1月31日晚上23:00,英國正式脫歐,終于至少走完了第一步,按照您之前的說法,后面應該還有更多的問題需要談。
周小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1月31日是英國“脫歐”的真正開始。那天以后,英國需要同眾多國家確定新的經貿關系。與歐盟、美國商簽自貿協(xié)定則是約翰遜政府的重中之重。英歐之間的瓜葛剪不斷理還亂。離婚了,雙方還想一起過日子。但怎么過,雙方的想法很不一樣。歐盟是英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對歐貿易占英國外貿的一半左右。但是,過渡期剛開始,自貿協(xié)定談判也還沒啟動,雙方已經開撕。歐盟明確表示,只有雙方在環(huán)保、勞工和國家補貼等領域的規(guī)范高度一致,歐英貨物進出口才能互免關稅和配額。而英國則希望對這些問題保持自主權。估計談判會很艱難。
美國則是英國第二大貿易伙伴。特朗普為鼓勵英國脫歐,答應約翰遜為美英自貿協(xié)定談判開辟一條快速通道。但是,英國政府在華為5G技術問題上同美國唱反調,惹怒了特朗普,問題很嚴重。特朗普可能報復,有意刁難英國。在英國的醫(yī)藥市場和農產品進口等問題上,英美分歧大,也不容易談攏。英國也真是太難了。
其實,英美貿易協(xié)議給英國經濟帶來的好處并不大。英國財政部2018年做過一個研究。這個報告表明,英美貿易協(xié)議達成15年內對英國GDP增長的作用只有0.8%。英國還計劃近期與澳大利亞和日本啟動自貿談判。英中自貿協(xié)定談判估計也會很快提上議事日程。中英雙方都有早日達成自貿協(xié)定的意愿。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