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若瀛
當筆者試圖去拼湊00后創(chuàng)作者“北方de孤獨女王”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時,他的形象始終模糊不清、甚至充滿矛盾。
一方面,他的文章極度硬核,每篇洋洋灑灑數(shù)千言,像個微型錄像機,精準、不厭瑣碎地記錄著二戰(zhàn)時期各式戰(zhàn)艦的每次撞擊、海戰(zhàn)時飛奔的路線乃至被炮彈打中的位置。但在說話另一頭,他是三個問題回答一個“嗯”字的男生。
現(xiàn)實中,這個筆法老練、年僅19歲的專欄作家,還是在廣西北海讀大三的歷史系學生,從事持續(xù)性的專業(yè)寫作不過10個月。照片里戴著黑框眼鏡的那個大男孩,言語間多是簡句,鮮有情緒波動。面對記者拋出的問題,他總會停頓四五秒鐘才開口講話。
有意思的是,他發(fā)給記者的第一張照片,本就看不太清楚的臉,被一個QQ表情擋得嚴嚴實實。或是對陌生人突如其來的刺探,習慣性保持距離感,我們只能暫且以“小北”來稱呼他。
縱然腦海里有個豐富立體的海戰(zhàn)世界,只要涉及自己的故事、家人朋友,當事人或是用“沒什么特別”“還好”一筆帶過,或是保護性隱藏。但這并不妨礙,小北成為我們理解00后,如何理解世界并與之建立溝通連接的樣本。
在選擇性展露和謹小慎微的言語之間,這個00后男孩更偏愛在宿舍的方寸之地,用專業(yè)視角和嚴謹邏輯的文字表達,構建自己與這個世界的連接。
就像他筆下的那篇《以俾斯麥號與U-556的關系為線索,換個角度解讀德國海軍》,以“角度精準、論證清晰、由點及面、信息充沛”,斬獲“今日頭條全國新寫作大賽”青年競賽單元一等獎?!氨狈絛e孤獨女王”這個網(wǎng)名取自日耳曼民族史上裝甲最厚、火力最猛、體積最大的戰(zhàn)列艦提爾皮茨號。因該艦下水之后一直處于“限制行動”的狀態(tài),戰(zhàn)爭期間不停轉戰(zhàn)于挪威各個港口以威懾盟軍并牽制盟軍??樟α?,挪威人對其冠以“北方孤獨女王”的稱號。
實際上,拉下小北專欄的文章列表,“交鋒”“出擊”是關鍵詞,二戰(zhàn)德國海軍是焦點;以各國各式戰(zhàn)艦為經,各大海戰(zhàn)為緯,二者穿插交匯的每一個節(jié)點都被他用史料和自己的理解“編織”成一張張充滿細節(jié)、故事、意外和必然的海戰(zhàn)圖。
如果說軍事題材是充滿術語和專業(yè)門檻的小眾圈層閱讀,又不同于以驚悚、挑動情緒的秘辛類文章,小北的文字無疑是詳實豐滿、流暢生動的。盡管拿了獎,他并沒有試圖讓自己的文章“破圈”;相反,他更希望獲得專業(yè)圈內人的認可。
硬核寫作
順著記憶往前尋找,小北說他對歷史產生興趣的起點,應該是初中歷史課播放的《甲午海戰(zhàn)》紀錄片:其中某個鏡頭深深觸動了他。
當大多數(shù)人還在抉擇中徘徊不前時,對某些人來說,做出選擇甚至是影響一生的決策,卻顯得如此自然而然。
小北就是后者。對歷史的興趣一直延續(xù)到高中,在深入接觸二戰(zhàn)史后,他便一頭扎進了德國海軍史。
有意思的是,《雷霆海戰(zhàn)》和《戰(zhàn)艦世界》這類游戲,也曾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后面的故事更像勵志電影的快進部分:主人公在看書積累的過程中迅速成長,直到在某個特殊節(jié)點解鎖寫作技能,生活才按下了常速播放鍵?!八愿咧杏幸魂嚦煽儾惶??!鄙狭艘凰谥小皼]什么好說的”二本學校,小北毫無懸念地選擇了歷史專業(yè)。直到2019年2月提筆寫下第一篇文章《德軍閃電戰(zhàn)的巨大成功離不開冰毒,納粹瘋狂打造“超級士兵”》,他已經在這個小眾領域涉獵閱讀超過6年時間?!岸卧薄皬奤CG”等所謂00后屬性,全都在小北身上找不到對應。但即便是遠在中國西南邊陲小城,他仍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找到了輸出興趣與更廣闊社會溝通的平臺。性格內向是從小使然,但他在和讀者只言片語的交流中,找到了自己的社交樂趣。
不同于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快文的復制粘貼,小北寫歷史的方式很“傳統(tǒng)”:寫文章前會先列大綱構思,一點點寫,寫完一部分就刪掉一個提綱,直到刪完為止,參考資料多來自大部頭的通史、專題史、著作和論文,“七八千字的文章都是一字一字敲進文檔里的?!币黄恼聫臉嬎嫉匠筛?,往往需要一周的時間。
盡管把興趣變成專業(yè)的成長路徑相對單一,這個土生土長的廣西00后男孩,無疑是充滿耐心而有毅力的。他筆下的二戰(zhàn)德國海軍史險象環(huán)生,基于正確的價值觀,深入挖掘其中值得思考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軍備技術和歷史意義。
而厘清紛繁復雜的邏輯關系、發(fā)現(xiàn)重構新鏈條的思維碰撞,就是小北每日沉浸其中“爆肝”創(chuàng)作的樂趣所在。就像寫作大賽之初發(fā)出的疑問:這是否是寫作的最好年代?
小北給出了自己的答案:至少他自己是沉浸其中、樂此不疲的。
理想生活
但跳出不斷思考的精神世界,小北又會變成那個內斂少言的男孩。其實除了興趣使然,當初促使他動筆的另一個動因,就是在平臺上寫作可以獲得收益。
從今年2月發(fā)出第一篇文章,10個月時間,小北拿到的稅后收益將近8000元。要知道,1000元在北海當?shù)啬茏庀乱惶撞诲e的房子,更不用說這對于一個不玩游戲、沒有特別嗜好、對吃穿都不講究的在校學生來說意味著什么,“學費已經不用向爸媽要了,能養(yǎng)得起自己了?!?/p>
相比展現(xiàn)自己時的“不在狀態(tài)”,小北對列舉生活中的各種開銷卻很熟稔。比如買手機會考慮性價比,“要在手機上看很多電子資料,內存要夠大,但價錢不能太高”,華為就消費不起,“有點小貴”,學校食堂每月六百多元的開銷,也讓他覺得“太貴”。
與大多數(shù)仍在父母羽翼下的00后不同,小北在言談之間所展露的,是更坦然接受在遠離父母的地方,主動找尋興趣使然又能讓自己安身立命的東西。
如果往后繼續(xù)探尋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這句頻繁出現(xiàn)在心靈雞湯中的句子,正是小北成長軌跡的寫照。
和中國大多數(shù)從偏遠村鎮(zhèn)努力考取求學的孩子一樣,與每一次升學相伴的是回家次數(shù)的減少,“初中時每個星期末都能回家;高中在縣里,每次放假就能回家;現(xiàn)在上大學了,一年才能回兩次家。”這個男孩早在16歲時,就已習慣了獨處和承擔。
盡管家里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遇到事情,小北更習慣獨自面對,“有心事一般不和父母說,不想他們擔心,有什么事也不太想和別人說,自己解決就行。”
以至于拿獎的第一時間,最先知道消息的是舍友,“因為那天上完課回到宿舍,剛好收到了獲獎消息”,那會兒,他的情緒曲線難得有了一次小突起,但很快他就又恢復了上課、備考英語四級、抽空看資料寫文章的狀態(tài)。
如今初戰(zhàn)告捷的寫作事業(yè),被他納入了中長期的規(guī)劃。而那次拿獎也不是沒有后續(xù)效應,至少堅定了他的下一個目標——考研。但對于更遠的未來,小北只有一個模糊的想法:以后的職業(yè)總是要跟歷史有關的。盡管不知道同齡人是怎樣的節(jié)奏,小北不愿給自己太大壓力,對于他來說,理想的生活應該是:不想整天都非常忙,自己的時間要多一點點。
從小長在廣西,即使未來考研也會選擇廣西的學校……當記者試圖用“過于平靜”來總結他的生活時,小北卻不太認同,“或許是我的表達和心態(tài)比較平靜,但生活偶爾來一些小驚喜還是很好的,人活著不就是為了生活的小驚喜嗎?但這和我說的平靜生活并不沖突,因為平靜不代表平庸。”
有意思的是,這段對問題最長的回復,是他用文字敲給記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