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9月,《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志刊出一篇華為(Huawei)創(chuàng)辦人任正非的訪問,他表示愿意將華為的5G專利技術轉讓給其他業(yè)者;《經濟學人》認為這是一個在正常情況下有些古怪的想法,但后來又說這是值得考慮的提議。
專利授權與技術交易在科技產業(yè)十分常見,但華為所謂的轉讓,是讓取得技術的業(yè)者擁有能完全復制該公司蜂窩式解決方案的能力。復制華為的產品線聽起來似乎不是個好主意?以下讓我們來深入分析。
別忘了市場上有這23家電信設備業(yè)者
全球人口數、蜂窩式通訊用戶數、以及蜂窩式通訊用戶年成長率的變化曲線
(來源:SAR Insight & Consulting)
說行動通訊生態(tài)系統(tǒng)已經過了成長高峰期(2000~2010)并不是悲觀的看法,從上圖可見全球人口、蜂窩式通訊用戶以及蜂窩式通訊用戶年成長率的變化曲線;其中全球蜂窩式通訊用戶的成長呈現了經典的S曲線。
上圖的時間點涵蓋了從蜂窩式通訊從1G到5G的演進,隱含了對基礎建設與手機市場的影響──這兩者都從新市場擴張演變成緩慢的替代性銷售,設備業(yè)者的機會來自于新技術被導入電信營運商與消費者,例如5G。而如果沒有新技術帶來的商機,生態(tài)系統(tǒng)就只能仰賴汰舊換新、密集化(densification)以及人口的成長。
下表列出了全球23家曾參與全球蜂窩式網絡布署的電信基礎設備業(yè)者,盡管華為、愛立信(Ericsson)、諾基亞(Nokia)三強鼎立,新進者要與現有業(yè)者競爭也會是長期抗戰(zhàn),然而它們彼此之間推動市場理性發(fā)展的競爭仍然存在。那些三強以外的業(yè)者有大多數退出相關業(yè)務、被收購,或者是投入地區(qū)性以及小型基地臺市場。
曾參與全球蜂窩式網絡布署的電信基礎設備業(yè)者
(來源:SAR Insight & Consulting)
而如果接受華為的“技術轉讓”提案,得考慮到以下7個面向的挑戰(zhàn):
1. 市場。華為的提議主要是針對那些禁止采用華為技術的市場,包括美國以及其部分盟國;而在每一個市場,新公司都會面臨競爭。
2. 專利。華為的轉讓會包括其專利技術,但取得華為技術的公司很快就會收到代表包括高通(Qualcomm)在內的其他業(yè)者之智財權律師信函;擁有華為專利并不代表取得任何保護,會需要一些額外的安排。
3. 現場服務。電信業(yè)者的保守是眾所周知,它們會看重長期性的持續(xù)供應,也包括提供現場服務的團隊。
4. 軟件。如果一家設備業(yè)者想避免任何在安全性問題上的指控,得針對華為擁有的數十億行程序代碼進行解析與支持;但要了解并維護任何人的軟件會是一項非常艱巨的任務。
5. 對舊有技術的支持。在不久的將來,5G于NSA模式下需要LTE才能運作,而電信業(yè)者完全停止4G服務還有很多很多年;近期的4G LTE基地臺能以軟件升級,這降低了市場機會也會為新業(yè)者提高進入障礙。
6. 商業(yè)規(guī)模。承接了華為技術的公司能去哪里競爭?又該如何取得足夠的經濟規(guī)模?只看那些禁用華為的市場是不夠的,那對諾基亞或愛立信來說也是不夠。
7. 供應鏈。得先確定華為是否正積極擺脫美國的箝制,這是一個攸關存亡的問題;試想如果承接華為技術的公司需要來自中國(華為)的零組件,但又要把產品賣到禁用那些零件的市場,會發(fā)生什么事?
總而言之,拿別人的東西來用是可行的,但充滿風險;所以也不必期待華為的這個案例會有什么不同。摩托羅拉(Motorola)在2G時代是領先的基礎設施供貨商,但到了3G時代卻陷入窘境,最終也需要去用華為的技術,而被市場認為是準備退出該業(yè)務的策略;或許Motorola該借用后來被LG收購的美國老牌電子Zenith的名言:“質量比名稱優(yōu)先?!?/p>
盡管并非不可能,但是無論如何,要在電信市場上打造一家新公司并且執(zhí)行成功的商業(yè)計劃真的很難;所以別指望會很快看到一家真的用了華為技術的、具備完全競爭能力的公司出現。
編譯:Judith Cheng 責編:Yvonne Geng
(參考原文: 30 Reasons Why Licensing Huawei 5G Could be a Bad Idea ,by Joe Hoffman;本文作者為市場研究機構Insight & Consulting的無線連結與機器傳感技術總監(jiān),曾任職于IBM、Motorola與Nokia等公司)
參考: 購買華為5G技術是個好主意嗎?-電子工程專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