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8日電 題:科學世界里的“追光者”——他們?yōu)楹握驹诨A科學“舞臺中央”?
新華社記者屈婷 溫競華
在人類探索宇宙、認知自我的版圖上,三位不同領域的中國科學家各自邁出堅實一步: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揭示了宇宙起源的秘密;病原細菌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展示了人體先天性免疫的神奇;新一代哈希密碼函數標準守護著未來網絡世界的安全……
這三位科學家就是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生物化學家邵峰和密碼分析學家王小云。17日,他們從各自領域的頂尖專家手中接過了2019“未來科學大獎”,講述了他們追尋科學之光的故事。
基礎科學的突破,每一步都是“無人之境”。人們不禁要問:如何能讓中國科學家在更多領域站在“舞臺中央”?
做“從未做過”的研究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講席教授文小剛一語道破“真正的創(chuàng)新”是:制定標準,而不是跟著別人標準做。
王小云就是一位改寫了國際密碼哈希標準的科學家。她破解了曾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兩種密碼哈希函數,又促進了新一代密碼哈希函數標準。
“密碼設計不僅考慮抵抗目前已有的所有攻擊,而且盡可能考慮抵抗未來的一些可能攻擊?!蓖跣≡普f自己的創(chuàng)新“密碼”就是堅持,就是不停地分析、推算,肯下“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
邵峰則認為,創(chuàng)新是科學家骨子里與生俱來的東西。“我總想去探索新事物,并去做一些從未做過的研究,這樣的研究更令人興奮。”
因此,邵峰研究了十年“細菌如何造成疾病或感染我們的身體”,也做出了很多成果,但他并不滿足。他想知道這背后真正的奧秘,因此他毅然轉向了先天性免疫這一新的研究方向,并最終發(fā)現了病原細菌和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機理。
這位頗具個性的科學家得到了他的研究單位——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的鼎力支持??鐕幤筚愔Z菲集團全球研究部總裁劉勇軍說:“在生命科學領域,國內的科研團隊都非常有活力,勇于創(chuàng)新,這一點讓我印象格外深刻?!?/p>
備加呵護科學的“種子”
詩人愛默生說:人類總是愛異想天開,這就是科學的種子。但科學的種子若想發(fā)芽結果,離不開陽光、水和土壤。
王貽芳所從事的中微子及粒子物理研究,探索的是物質世界的基本規(guī)律。因不產生直接的經濟效益,他常常被人質疑“到底有什么用?”他總會不客氣地回答:“沒什么用?!?/p>
“熱愛‘無用的科學’不那么容易?!?王貽芳在頒獎典禮上說,沒有社會各界的關注、堅持、努力和投入,大亞灣項目不會有如今的成功。
“我們作為民間組織,通過舉辦科學大獎、大會和論壇,用市場化的方式和民間力量推動全社會更加重視基礎科學和科學家,也鼓勵支持科學家堅持科研、勇攀高峰?!蔽磥碚搲硎?、和玉資本管理合伙人曾玉說。
從實施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的國家戰(zhàn)略,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三部曲”,從增加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到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我國不斷厚植科學的土壤,備加呵護科學的“種子”。
哈佛大學講席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謝曉亮認為,在國家政府獎勵之外,民間評價體系的加入正讓中國科研工作者的獎勵和榮譽評價更加多元。
在科學探索史上寫下青年人的“名字”
王貽芳、邵峰、陸錦標、王小云……未來科學大獎由民間科學公益組織——未來論壇在2016年創(chuàng)設,獎勵的是做出突破性的原創(chuàng)基礎研究的科學家,不限國籍。
此次頒獎禮上,一群特殊的觀眾——來自十多所中學的青少年們看到了跟他們想象中不太一樣的科學家:著禮服、走紅毯、在“閃光燈”下侃侃而談……
挑戰(zhàn)自我讓他們如此美麗——
王小云準備了一份英文的獲獎感言。她自稱英文不太好,這么做是“因為我覺得這和我的科研一樣,是需要不斷突破困難的?!?/p>
率真?zhèn)€性讓他們格外“圈粉”——
邵峰的獲獎感言風趣幽默,“圈粉”了一大波網友。他說,自從知道獲獎,近三個月瘦了30斤,“那么難的科學問題都能攻克,減肥算什么?”他調侃道。
在之前舉辦的科學峰會上,每一位獲得大獎的科學家還和青少年展開對話,回答了他們各種異想天開的問題。未來論壇理事會輪值主席張磊說,科學所蘊含的理性、好奇、求真精神,是青少年最好的“課外班”和“必修課”。
從諾貝爾獎、菲爾茨數學獎到卡爾·薩根獎,這些科學獎項之所以留名青史,是因為他們所表彰、紀錄的科學進步,真正改變了世界,激勵了一代代青年人投身科學。
“中國人設立的科學獎項同樣應該有百年視野、全球視野。”未來論壇的發(fā)起人兼秘書長武紅說,年輕的科學力量和科學愛好者將是傳承科學精神的“血脈”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