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明月
10年前的盛夏,我從北大政治學系畢業(yè),回到重慶工作。入職以后,領導和同事們每天帶著我,奔走在農(nóng)村的坡坡坎坎,穿梭于社區(qū)的大街小巷,宣傳政策、辦理低保、發(fā)放救助、調(diào)解糾紛。理想和現(xiàn)實間的巨大反差,常讓我無所適從,恐慌焦慮。不久,街道安排我參與商圈建設項目的征地拆遷工作,擔任一個拆遷小組的副組長。居民的不理解與刁難,滿心委屈,心疲時有過向領導提出辭呈的想法。
一天快下班時,一個七八歲的小女孩攙扶著一位老人家走進我辦公室,徑直朝我走來。老奶奶雙手拉著我的胳膊,嘴角微微顫著,雙眼噙滿淚水,直直地看著我,沒有言語。我連忙一邊倒茶一邊對她說,老人家您別著急,有事坐下來慢慢說。老奶奶噙著淚仍然不言語,旁邊的小女孩哭著告訴我,6年前鎮(zhèn)上修高速公路,占用了他們家的農(nóng)房和土地。他們用補償費用到城里買了房。這次商圈拆遷,他們的房屋屬于規(guī)劃建設范圍,面臨二次拆遷。奶奶是聾啞人,爺爺癱瘓在床,爸爸在工地摔斷了腿,日常行動依靠輪椅。媽媽在一家茶樓打工,微薄收入要養(yǎng)活全家。這次拆遷還房之后,家里連買必要的家什用品都非常困難。家里是清水房,按規(guī)定是拿不到裝修費用補償?shù)?。來找我們就是希望能按裝修房的標準兌現(xiàn)拆遷安置補償費用。
當天夜里我輾轉(zhuǎn)難眠。老奶奶那雙寫滿無助、充滿期待的眼,始終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第二天,我和同事們一起去老奶奶家入戶核查。我們看到的,是遠比小女孩描述更令人心酸的場景:昏暗的燈光,幾件必要的家什,桌上未吃完的白粥和咸菜,陽臺上堆砌的廢舊礦泉水瓶和紙箱片……
我立即向主任匯報這一戶的實際情況,領導充分肯定并支持我們提出的個案化安置方案。我們終于給予了老奶奶一家高于清水房標準的安置補償。還為他們送去困難慰問金,協(xié)調(diào)辦理低保補助,向小女孩所在學校申請助學獎勵。
拆遷安置協(xié)議集中簽約那天,老奶奶又來到辦公室,雙手緊握著我的胳膊,雙眼噙滿淚水。然而,從她眼里,我讀到的不再是無助和悲涼,那里面有了清晰的微笑。臨別時,老奶奶用力地往我懷里塞了一雙手工鞋墊,鞋墊上繡著淡雅精美的荷花。我不忍拒絕她的深情厚意,笑著收下了這珍貴而厚重的禮物。
看著老奶奶的背影,我的眼淚不由自主往下掉。中國如此之大,需幫扶的何止一家,一己之力如此微小。我只是堅守了共產(chǎn)黨員應該堅守的初心,履行了自己應盡的責任,群眾就給我如此鄭重的“感恩”。
實踐是最深刻的教材,經(jīng)歷是最好的老師。老奶奶那雙眼,讓我更加深刻地明白,把人民置于心中的最高位置,是莊嚴承諾,更是千鈞責任。
6年前的隆冬,我通過遴選考試,告別基層父老同事,到省直部門工作,進入全新的人生階段。工作環(huán)境在變,工作崗位在變,身邊的人事在變。惟有內(nèi)心的信仰、情懷、風骨不變。夜深人靜之時,獨處暢想之際,老奶奶那雙蒼老、期待的眼時時浮現(xiàn)腦海,讓我時刻不忘初心,追求真理,敬畏正義。
(作者單位:重慶市委政法委)
聲明:轉(zhuǎn)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作者持權(quán)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法治日報——法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