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全黄无码一级在线看_国产剧情久久久性色_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_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新聞 >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

時間:2019-11-12 21:08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瀏覽:
更及時的通信,讓我們前行得更遠了。/pexels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更及時的通信,讓我們前行得更遠了。/pexels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何同學的視頻熱度也揭示了大家對5G的關(guān)注。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原來的告白總愛停留在紙張上,現(xiàn)在你可以給遠方的ta點一首《告白氣球》。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50年代電報大樓營業(yè)廳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1959年,市內(nèi)電話局話務(wù)員在工作。/李士民攝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80年代初的電報大樓營業(yè)廳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公用電話亭有阿姨負責傳呼,具體操作方法就是開大喇叭喊。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1997年郵電優(yōu)惠裝機放號5萬部,市民踴躍排隊申請。/青島郵電博物館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大哥大這種高檔貨,當然是出入皮鞋大樓的人才用得上。/圖蟲創(chuàng)意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2001年,市場上BP機、手機通行。/圖蟲創(chuàng)意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小靈通,贏在了性價比。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轉(zhuǎn)眼,我們就來到了人手一機的時代。/圖蟲創(chuàng)意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從某一年起,每一家手機廠商的目標都成了模仿或者打敗iPhone。/unsplash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如今,一部手機就是你的全世界。/unsplash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手機之外,全員陌生人。/unsplash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70年通訊簡史:今天熱衷屏蔽的中國人 曾那樣渴望溝通

對于過去的人而言,我們都活在未來的賽博朋克里。/《頭號玩家》

作者:許汝南

70年,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從垂髫之年走到白發(fā)蒼蒼的人生旅程;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三代人接力達成美好生活的家史;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美好變化一點點滲透進千家萬戶的見證。70周年是一個里程碑,也是一個新起點。

如果歷史的指針能向前撥動70年,那些埋藏在舊時光的記憶或許會令我們感到陌生,畢竟點滴積累起來的變化,讓幾代人面對截然不同的生活;那些一幀一幀閃過的畫面也或許會讓我們感到熟悉,畢竟,那是全體中國人共同經(jīng)歷過的奮斗之路。

生活史是一個透鏡,可以折射家庭的變遷;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共同組成時代的洪流。站在一個歷史節(jié)點審視過去,70年的生活點滴纖毫畢現(xiàn),只有看清變遷,才能夠明白今天何以來到今天,我們何以成為我們。

正如同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瑪所寫的那樣:“我仍然眷念著布拉格那鋪滿鵝卵石的街道,和所有踏過這街道的靈魂?!被赝?0年,我們能聽到億萬中國家庭走過歲月的足音,它們在溫熱的細節(jié)里回響,一直通向明天。

未來總因未知而具有誘惑力,尤其近在咫尺的未來,最令人興奮。而通信,正是人類窺探未來、實現(xiàn)科幻夢最直接快速的通道。

翹首以盼了一兩年,5G終于開始提上日程。各手機廠商以“新機可適配5G”作為值得驕傲的宣傳噱頭,三大運營商爭相擴張建設(shè)5G基站。

盡管我國預(yù)計明年才正式大規(guī)模投入建設(shè)獨立組網(wǎng)的5G網(wǎng)絡(luò),但我們對5G的追逐,已然迫不及待。

2019年6月,北京郵電大學的何同學興沖沖地體驗了“根本感覺不到下載速度”的5G之后,又陷入了對資訊高速傳輸意義的困惑。

思索中,他打開了2012-2013年的互聯(lián)網(wǎng)記憶,瀏覽著過去的人們對即將到來的4G的猜測,得出了被75萬人點贊的結(jié)論。

如他所言,在4G到來之前,人們只知道可以用手機看高清視頻,卻預(yù)料不到短視頻與全民直播的爆發(fā);

對移動支付的猜想止于手機綁信用卡上NFC,然而現(xiàn)實的掃碼支付完全解放了錢包;

更沒有人想到過互聯(lián)網(wǎng)電商、線上外賣、移動端打車等產(chǎn)業(yè)的欣欣向榮……

從行以方便到無中生有,通信的每一步變革,都在切實地改變每一個人對世界的想象。當我們站在過去向未來張望,才驚覺,改頭換面的不只是生活,還有我們每個人說愛的方式。

渴望著信來的時候

每一分鐘是一個世紀

每一點鐘是一個無窮

上世紀人們對于通信的記憶,始終離不開紙張與文字。

脫離了戰(zhàn)時加密語境的電報,在上世紀50年代后期,因其搭載電波而得以高速傳輸?shù)男?,成為人們急傳訊息的首選。夜晚從西安向北京拍一封電報,次日上午即可達。

但一個字一毛四的電報,在當時月薪不過數(shù)十元的中國人眼中,無異于一字千金,任是多濃烈的思念都得一再精簡。

“兒安好勿念”“X日到京XX車”“ 不日抵杭愿接站”……諸如此類的“密語”,在電報員手中的電鍵下轉(zhuǎn)換為數(shù)字,送達另一個城市的電報樞紐。

在電報鼎盛期的1988年,杭州一年收發(fā)194.85萬份電報。每天晚上都有許多人在武林廣場通宵排隊發(fā)電報,連火車站站臺票都得憑電報才能購買。

有余錢的人,則會選擇電報附加的鮮花、蛋糕禮儀服務(wù),讓禮物彌補文字所不能達成的驚喜。

而在北京電報大樓營業(yè)的59年間,發(fā)出最多的急電還是“母病速歸”。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電報員們連夜收發(fā)電報,無數(shù)個一米高的大桶被一沓沓電報裝滿。

那時的人們,最怕深夜聽到送報員的摩托車引擎聲。這能把整條胡同驚醒的震動,往往意味著人間悲劇的降臨。

此外風平浪靜的日常里,囊中羞澀的人們,更愿意將思念洋洋灑灑流于筆尖。把六七頁信紙塞進信封,貼上只需4分或8分的郵票,塞進郵筒,開啟或焦灼或甜蜜的漫長等待。

每天,喚醒一個街區(qū)或村鎮(zhèn)的不是早晨的陽光,而是“叮鈴叮鈴”的單車鈴響。每家每戶都探頭探腦,期待送信員在自家門前停住,在信箱里留下“咚”的一聲輕響。

“渴望著信來的時候,每一分鐘是一個世紀,每一點鐘是一個無窮?!?/p>

懷著“醒來覺得甚是愛你”的心,翻譯家朱生豪給異地的未婚妻寫下300多封情書,暢想著相聚后愜意的兩人世界。在他離世之后,這些情真意切的信,又教會了后世人“愛的正確打開方式”。

“從前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p>

木心的這句詩,是過去資訊不發(fā)達的明證,也是人間脈脈溫情的映照。含蓄寡言的中國人,在信件中抒發(fā)了最大程度的情感表達,而每個參與其中的人,都得到了歲月留下的珍貴饋贈。

但漫長,也意味著無數(shù)的錯過。比起文字,當然是聲音更加直接熱切。

中國的電話用戶,從1949年的26萬,增至1978年的214萬,普及率僅達0.43%?!把b不上,打不通,聽不清”的電話,成為人們又愛又恨的存在。

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的破壞,原本就落后的中國電話線路網(wǎng)及相關(guān)設(shè)備,一直等待著被修繕、被升級的一天。

上世紀五十年代,現(xiàn)有設(shè)施得到修復(fù),線路同時用于電話和電報系統(tǒng),同時提供電傳服務(wù)和電視廣播。

六十年代,電話網(wǎng)絡(luò)得到擴大,并開始啟用進口的設(shè)備。七十年代,公用電話網(wǎng)完成建設(shè)。

隨著改革開放的到來,屬于電話真正的春天,正在悄然邁近。

被電話馴化的年代

不是在打電話

就是在打電話的路上

在家用固話出現(xiàn)之前,直到20世紀末,人們最主要使用的戶外通信方式則是公共電話。

1951年,北京電信局開辦了傳呼公用電話的業(yè)務(wù),極大地便利了同城用戶之間的溝通。通話費由每次4分改為5分再到每次(3分鐘)1毛,排隊打電話的人始終絡(luò)繹不絕。

“某某家接電話!”胡同口又響起大爺大媽的呼喊,被點到名字的某某匆匆奔出門來。

城市的另一端,打電話者沉浸其中,后面的人等得急了,甚至會上前按掉電話,惹得雙方開始口角推搡。

1993年,北京的公用電話突破一萬部,還有550部投幣式電話亭和180座有人值守電話亭站立街頭,330部磁卡電話分布在各大賓館飯店。但越來越多的公用電話,依然趕不上人們的通信需求。

家用固話的發(fā)展緊隨其后。上世紀80年代中期,基礎(chǔ)電信設(shè)施得以加速發(fā)展,同時實施市場化改革,初步形成了如今中國移動、聯(lián)通、電信三足鼎立的局面。

1987年11月18日,我國第一個模擬移動電話網(wǎng)在廣州開通。1995年,我國GSM數(shù)字電話網(wǎng)正式開通,這意味著普通老百姓家中也可以裝上電話了。

那時家里裝一個電話,要花費2000-4000元不等的安裝費,相當于普通人半年以上的工資,還得托關(guān)系才能裝上,有些人甚至要等好幾年。即便如此,電話局門口還是排起了長隊。

在我們國家,任何比較珍貴的東西都會接受穿衣戴帽的禮遇,比如電視機,比如縫紉機。

電話在那個年代也不例外,每次搞衛(wèi)生,媽媽會用抹布仔細把電話和聽筒抹干凈,再找一塊樸素的手帕小心翼翼地蓋上,4000元的電話值得這樣的待遇。

到2000年,中國住宅電話用戶達到了1.18億戶,比起1978年改革開放前后整整翻了數(shù)十倍。

與此同時,移動通信x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1983年,上海開通中國第一家尋呼臺。1995年-1998年,全國每年新增尋呼用戶均在1593萬戶以上,2000年尋呼業(yè)發(fā)展到頂峰。

腰間一個BP機,已然成為那時的年輕男女身上最時髦的點睛之筆。

當時的尋呼機分英文版和漢化版兩種。前者價值一兩千元,只能顯示英文和數(shù)字。漢化版一次可發(fā)幾十個漢字,但價格高達四五千元,因而難成主流。

見面一句“您吃了嗎”,分開一句“有事呼我”。腰間的BP機滴滴作響,黑白數(shù)碼屏上顯示了BP機號,或彼此約定的“5366”(我想聊聊)之類的暗語。收到信息的人便心領(lǐng)神會,尋找最近的電話回電。

“男人就是大哥大呀,大哥大,你聽這名字,都得聽他的?!?/p>

“要這么說,女人就是BP機,BP機一呼,你大哥大就得乖乖地回??!”

1997年春晚舞臺上,馮鞏和牛群一唱一和,逗得電視機前的觀眾前仰后合。

江湖傳說,一個因走私蹲了二十年大牢的社會哥出獄了,只有一個哥們來接他,社會哥感動得不行,說要帶著哥們發(fā)財,兩人跑到社會哥老家院子里叮咣一陣忙活,挖了幾個大箱子。

社會哥小心翼翼扒拉開層層油紙,只見里面裝著一千個嶄新的摩托羅拉BP機。

當年BP機金貴,被稱為“大哥大”的摩托羅拉3200更難得。1987年,大哥大進入中國市場。這塊“磚頭”價值近2萬元,因其數(shù)量稀少,甚至有人將價格炒到5萬元。

即便買得到手機,也不一定有號。1988年,北京放號名額不及500個,每個高達18500元,還要另交6000元的入網(wǎng)費。

“大哥大,拿著回家,鄉(xiāng)親們一看絕對是大款?!?988年春晚,宋丹丹在小品《回家》中擲地有聲地說道。顯然,相比如今的iPhone,在當年擁有一臺大哥大,才是無可辯駁的財力象征。

但很快,大哥大所依托的1G,便因其音質(zhì)不高、頻譜利用率低、移動設(shè)備復(fù)雜費用貴等原因,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2G時代,摩托羅拉、愛立信等最早一代的手機尚且昂貴,便宜好用的小靈通正來勢洶洶。

手機的外形,卻用著固話的網(wǎng)絡(luò),實施單向收費,資費僅為移動通信業(yè)務(wù)的1/5,音質(zhì)更優(yōu)延遲短,用久了還不發(fā)燙。雖然信號稍差,但尚可容忍。

雖然在當時的業(yè)界來看,小靈通所用的PHS是“一出生即老得足以老去”的技術(shù),但仍然有近一億用戶曾經(jīng)選擇它,數(shù)量遠高于2G所用的CDMA網(wǎng)絡(luò)消費群體。

對于那時的人們來說,“快”是一種需要,也是一種時髦??禳c用上無線電話,快點實現(xiàn)隨時聯(lián)絡(luò),快點跟上“人手一機”……即便不那么好,也不愿意回到耳目閉塞的光景。

今天的新生代或許無法想象,直到2.5G(GPRS)推行,不同運營商之間才能實現(xiàn)短信互通。

而最早以洗腦功效著稱的彩鈴,曾是值得炫耀甚至暗中攀比的因素。打上一通國際漫游,能得到周圍人艷羨的目光,心里肉痛,臉上卻是掩蓋不住的得意。

移動通信的可玩性初見端倪。隨著通信系統(tǒng)的不斷升級,中國手機業(yè)發(fā)展正迎來一片藍海。

手機成為外置“器官”

信息嵌入血脈

卻剝離了情感

經(jīng)歷了落后的1G、被動的2G,我們終于迎來緊跟國際進程的3G時代。對于國內(nèi)各大運營商而言,誰能拿下頭籌,誰就能在移動通信市場上一騎絕塵。

如今已少有人知的大唐電信,首先牽頭推動了3G標準的TD-SCDMA 技術(shù)發(fā)展。

2004年12月9日,其董事長周寰站在屏幕前,忐忑不安地喊出了一句“總理好”。遠在歐洲的時任國家領(lǐng)導(dǎo)人應(yīng)聲出現(xiàn),大唐電信第一通3G視頻電話成功打通。

即便TD-SCDMA與歐洲提出的WCDMA、美國提出的CDMA2000標準,共同被采納為國際3G的三大標準,但因其技術(shù)不夠成熟,并未給實際應(yīng)用帶來太多效益,反而拖慢了中國移動的3G拓展進程。

而早已拿下歐洲WCDMA牌照的聯(lián)通,不久后達成了與iPhone的合作。

在2009年世貿(mào)天階里那場iPhone3GS入華儀式上,排了9小時隊的智先生在蘋果領(lǐng)導(dǎo)及微博女王姚晨的注視下,成功買走第一部iPhone。

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用iPhone的是頂流,三星、摩托羅拉、諾基亞等是名流,而不時浮現(xiàn)的暗涌,則是蓄力突圍但吃相不大好看的國產(chǎn)機,以及空有外形但勝在低價的山寨機。

每一次通信技術(shù)的變革,都意味著資費的飆升。

流量費0.01元/KB,短信0.1元/條,通話0.4-0.6元/分鐘,讓口袋尚不寬裕的人們不得不斤斤計較。

在需要頻繁與多人聯(lián)絡(luò)的大學社群,年輕人們靠著中國移動開發(fā)的飛信,拯救了錢包,贏得了愛情。

在QQ尚未普及的年代,來自飛信免費短信的“收到請回復(fù)”,就是召集學生聚會的號角。多年以后,二十來歲的大學生們在微信群、QQ群里步伐一致地刷“1”,屏幕背后是似曾相識的青澀的臉。

飛信的出現(xiàn),幫短信在2012年沖上了一年8970億條的高峰,卻因網(wǎng)民數(shù)量的攀升,自此再難突破。

2012年,手機網(wǎng)民數(shù)量達到4.2億,占網(wǎng)民總數(shù)7成以上。2013年,工信部正式發(fā)布4G牌照,新的通信時代再次到來。

此時,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業(yè)務(wù)已然成了紅海。手機上網(wǎng)成為了再普通不過的日常,人們已然沒有了資費省著用的習慣。

資訊崛起的時代,互聯(lián)網(wǎng)真正成為人們的“外掛大腦”。持續(xù)更新的熱搜強行沖進人們的視線范圍,碎片化的信息正在一點一點切割人們的耐心。

互聯(lián)網(wǎng)電商的出現(xiàn),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一鍵下單、次日即達,還有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各式購物節(jié),幾乎消滅了物質(zhì)生活的缺憾,但也讓錢包一再透支,難有止境。

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包辦了人們的生活。外賣、打車、送藥、掛號……幾乎沒有手機不能解決的問題。

而視頻、游戲、直播等一度依托電腦及大型設(shè)備的娛樂或傳媒形式,也借由通信的迅猛發(fā)展,不斷塞滿我們的大腦。

越來越多的社交軟件橫空出世,我們的社交圈子卻越縮越小。24小時不斷聯(lián)的環(huán)境,讓每個人都被迫交出最后一絲個人時間。

而通信最初的作用——溝通,似乎在高速發(fā)展的社會語境里,變得不再重要。

我們曾走過好幾個街區(qū)寄出一封信,奔跑數(shù)百米只為排隊打一個電話,卻在信息零延遲的現(xiàn)在,抱著手機收不到一句應(yīng)答,或者不愿應(yīng)答。

從“見字如晤”到“已讀不回”,通信幫助我們更好地去愛,卻也讓許多人選擇放棄了愛人的能力。

歷史的車輪從不停歇。

2019年,“取消郵政編碼”的謠言滿天飛,人們才驚覺自己已經(jīng)多年沒有親手寫過信件。

2017年,北京電報大樓營業(yè)廳停止營業(yè),早7點晚10點的西長安街上,再也聽不到伴隨作息響起的《東方紅》。

2007年起,各運營商陸續(xù)停止全國各地的尋呼服務(wù),BP機成為家庭收藏的新古董。

而現(xiàn)在,幾乎沒有人再往名片上印固話號碼,甚至連名片交換的程序都少見,建立熟人關(guān)系只需打開攝像頭“掃一掃”。

在通信發(fā)展面前,人類的想象力始終都是貧乏的。

在5G來臨的前夜,我們討論著“萬物互聯(lián)”,懷揣著惴惴不安,等待著時代贈予我們的驚喜。

我們的選擇,會怎樣改變?nèi)祟愇拿鳎恐挥袝r間,才能給我們答案。

參考資料:

通信業(yè)40年見證中國發(fā)展奇跡,中國經(jīng)濟時報,2018-12-10

中國移動通信發(fā)展簡述,建筑發(fā)展,2017-02-01

中國移動通訊回憶錄:消失的“大哥大”,新京報,2018-06-22

杭州最后的電報房,還有5位報務(wù)員在堅守,浙江在線新聞網(wǎng)站,2013-07-30

北京電報大樓今日關(guān)門,59年里“母病速歸”是發(fā)最多的急電,澎湃新聞,2017-06-16

寫信公用電話拷機大哥大,天哪,我們只用了十年來穿越 | 九零年代,上海市民生活指南,2017-06-17

中國移動通信發(fā)展史:十年磨一G

移動又開始了對飛信的 “搶救”,然而這波可能還是不行,愛范兒,2017-10-29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