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是一個物體或事物的文化符號。無論在哪個國家的文化體系里,對名字的考究都非常嚴格。尤其是國家的名字,更是一個民族的驕傲,絕對馬虎不得。
從中國的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國的全稱是“美利堅合眾國”,德國全稱是“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就可以看出,每個國家的名字都代表各自的文化和文明。
中國擁有5000年的文化史,在這漫長的歲月里,沉淀而出的“中國”二字,肯定寓意深刻;另外與我國隔海相望的日本,為何會起“日本”這樣一個名字呢?又有何深意?
我們先來說說“中國”二字的由來!
在古代社會,中國一詞的含義和現(xiàn)代概念上的中國有著很大的區(qū)別。古代的中國,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國的代名詞,意思是說商朝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是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處于中心的位置,因此才有了“中國”的概念,當時所代表的城市是洛陽。
中國的概念出現(xiàn)后,吸引著各朝代的人爭先恐后爭奪這個頭銜,如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稱為“魏奴”,而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
真正以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簡稱,還是從辛亥革命建立的中華民國而正式確立,并沿用至今。
古時候,中國概念的出現(xiàn),約在周朝時期。但是中國二字的出現(xiàn),卻要更早。
史料記載:“中國”一詞,最早見于陜西雞賈村出土之三千年前的“何尊”。其銘文寫到:“唯武王即克大邑商,則遷告于天下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辭民……”。
其次《大雅·民勞》中也有“惠此中國”一句。到了東周戰(zhàn)國諸子書中,中國一詞已屢見不鮮。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陳良產地,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于中國”,又“獸蹄鳥跡之道,交于中國”;《莊子·田子方》:“中國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干知人心”。
中國一詞被頻繁使用,是在周后。《禮記·王制》有云:“中國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
那么,日本這一國名又是如何得來的呢?
眾所周知,日本在古代和我國的文化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甚至有人認為,日本國的建立是秦始皇派出的徐福,帶領的500童男和500童女而建立起的國家,我們這里不做細表。
日本最早對外的國名不叫“日本”,而叫“倭奴國”。據(jù)《漢書》、《后漢書》記載,“倭奴國”這個名字,最早是漢光帝劉秀賜予的?!百痢钡囊馑际浅髳旱桶?,當時的日本人并不知道這個名字含有貶義,于是他們也欣然接受了這個稱號。
公元57年,日本曾派遣使者向漢帝國朝貢。劉秀因此賜給了當時的日本一枚金印,上面刻有“漢倭奴國王”五個字。這枚金印后來在1784年被發(fā)現(xiàn),現(xiàn)陳列在了日本福岡市博物館。
一直到了隋朝,公元607年日本著名外交官小野妹子,當時給隋煬帝一封信開頭寫道:“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這也是日本人第一次提出“日出之國”的概念。
隋煬帝看后大怒,警告日本使者以后決不能出現(xiàn)這樣的字眼。接著到了唐朝,公元663年,日軍與唐軍大戰(zhàn),最后大敗而歸。日本開始研究唐朝文化,開始討厭“倭奴國”這個名字。
這時候,日本開始給唐王朝政府上書要求更改國名。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唐政府終于同意日本的對外國名可以稱為“日本國”,從此“日本”一詞正式成為了日本的國名。
日本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陽之本”,即是太陽升起的地方?!端鍟|夷傳》中記載曾記載了“日出之國”的解釋,即“日本國,自大唐東去萬余里,日出東方,升于扶余,故云日本?!?/strong>料想“日本”這兩個字的源起,應該就在這里。
到了18世紀,日本很多學者認為“日本”的國號取自于唐朝,有辱顏面。于是一幫國粹主義者開始提出要改名字,但最終沒有達成,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