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乒乓球時,我們一般是跟著教練從動作的外在形態(tài)上去理解各項技術,如“沉肩”“收臂”“外弧”“內弧”“抖腕”“甩打”“蹬地頂胯”…… 等等,每個動作都要練習千萬遍。
這樣做有效果嗎?近日,筆者看到張寧發(fā)表在“對話乒壇人”上的一篇對乒乓球高級教練王吉生的訪談,其中提到“乒乓球三把鎖匙教學法”,很受啟發(fā),整理后與大家一起分享。
提到王吉生老前輩,可能有些朋友比較陌生,其實王吉生教練是我國第一批乒乓球高級教練員,其早年也是乒乓球運動員,上世紀60年代曾入選北京隊,后擔任乒乓球教練,曾成功培養(yǎng)中國首位橫拍近臺快攻運動員閆桂麗。80年代曾先后應邀擔任索馬里、巴基斯坦等國家乒乓球隊主教練,多次率隊獲得國際大賽冠軍。
王吉生教練曾長期擔任中國中學生體育協(xié)會乒乓球分會秘書長,是全國中學生乒乓球運動蓬勃發(fā)展的主要開創(chuàng)者,曾與岑淮光合著出版《怎樣打好乒乓球》一書。
在王吉生教練看來,乒乓球技術動作的正確定義不是“姿勢”,而是“肌肉的用力行為”。如果我們跟著教練員僅僅從外在形態(tài)上去理解各項技術,很難掌握好乒乓球技術,學了許久往往不得要領。
因此,王吉生教練認為,不斷地追求技術動作用力行為合理化,是基層乒乓球教練員每天都要面對的主要工作。那么,什么是“合理的擊球用力”?王吉生說至少應該符合以下兩個條件。
首先,擊球用力需要符合人體生理結構的運動用力規(guī)律;
其次,擊球用力面對來球的變化能夠隨機調節(jié)。
駕馭擊球的用力是從哪里來的?作用到到哪里去?以及如何變化與調節(jié)駕馭擊球?身體各主要部分的用力是怎樣分工合作的?
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研究擊球用力的行為來搞清楚,弄清楚這些問題,再去解決乒乓球擊球的技術動作問題將不再困難。
鑒于此,王吉生教練總結多年一線教學訓練的經驗基礎上,從技術動作是“肌肉用力行為”的這一本質出發(fā),總結出了解決技術動作問題的“三把鑰匙”,也就是“乒乓球三把鎖匙教學法”。
是哪三把鑰匙呢?
第一把鑰匙是“軀干帶動四肢”
這是解決擊球力量從哪里來和到哪里去的問題,以及擊球的揮拍軌跡問題。其依據“蹬地移動身體,轉腰用力擊球”的分工原理,在整個擊球動作中,腿的作用是支撐用力;腰的作用是轉向用力;手的作用的調節(jié)用力。
正手進攻動作身體相關部位的肌肉用力分工:
1、左腿支撐身體重心,并以此為軸向后放轉腰(轉向用力)
2、轉腰用力帶動引拍的同時也帶動右腿移動
3、身體重心迅速轉至找到合適位置的右腿上
4、隨即以右腿支撐身體為軸向擊球方向轉腰(轉向用力)
5、當轉腰用力帶動手臂揮拍作用于擊球的瞬間。。。
6、握拍手操控球拍做調節(jié)用力,用以駕馭擊球的弧線軌跡
第二把鑰匙是“調節(jié)用力”
這是擊球瞬間手上的用力動作,這一動作非常短暫,普通攝像機拍不清楚,肉眼很難判斷,但是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乒乓球擊球瞬間的動作用力就是手指操控球拍的“杠、旋”用力。擊球人的所謂“手感”就是指擊球瞬間手指駕馭球拍在“頂撥力”—“杠”與“旋擦力”—“旋”之間做差別用力調節(jié)的能力。
橫拍正手進攻擊球瞬間的“杠、旋”調節(jié)用力
1、擊球瞬間球拍在持拍食指向前的“頂撥力”作用下呈現(xiàn)向前的(杠桿)運動頂住來球;
2、隨即前臂帶動手腕、手指做內旋動作;
3、其作用力傳遞集中到食指;
4、操控球拍做“旋擦”動作,駕馭擊球弧線軌跡。
直拍正手進攻擊球瞬間的“杠、旋”調節(jié)用力
1、擊球瞬間球拍在持拍手中指向前的“頂撥力”作用下呈現(xiàn)向前的(杠桿)運動;
2、頂住來球,隨即前臂帶動手腕、手指做內旋動作;
3、其作用力傳遞集中到中指;
4、操控球拍做“旋擦”動作,駕馭擊球弧線軌跡。
第三把鑰匙是“合理握拍與拍頭輔助用力”
這把鑰匙是解決弧線制造和弧線控制的輔助用力,運用得好,這把鑰匙將有助于駕馭擊球弧線,而弧線是擊球命中的基本保證。制造弧線的摩擦用力與擊球前球拍頂部(拍頭)與來球的相對位置有關。低于來球的位置有利于制造弧線的動作用力,提高拍頭的位置就能壓低弧線的軌跡。
按照王吉生教練的初衷,三把鑰匙目的是使乒乓球技術技術動作問題變得簡單,就是為了解決我們技術動作中間的瑕疵。
不過,王吉生也坦言,關于“三把鑰匙”的討論,有的贊成,有的疑惑,也有的不理解,甚至不認同,他認為這些表現(xiàn)都在預料之中。中國乒乓球發(fā)展到今天,已經到了天下鮮有對手的境界。成功的經驗已經變成傳承的經典,人們也許會問,如今還會有全新的創(chuàng)意空間嗎?
雖然不是象牙塔中的研究人員,但王吉生教練并非依靠標新立異而沽名釣譽。他說,作為一個乒乓球教練,應該自強不息,不斷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