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退群”舉措和步驟,其實充滿選舉考量。
▲美國宣布2020年正式退出巴黎氣候協定 動畫盤點其“退群”史。新京報動新聞出品。
文 | 陶短房
當地時間11月4日,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發(fā)布推特,稱自己已“決定性”地讓美國退出了“災難性的”《巴黎氣候協定》。
當天稍晚,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發(fā)表聲明,證實美國的確已向聯合國正式提出“退群”申請。聯合國發(fā)言人同日也表示,聯合國的確收到了這份申請。
離“正式”退群還遠
2015年12月12日,《巴黎氣候協定》在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上誕生。全球195個國家簽署了這份旨在將全球氣溫上升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和前工業(yè)化時代相比)的國際公約,其中147個國家相繼通過立法程序予以批準。
當時主張“綠色能源政策”的民主黨籍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政府,也簽署了《巴黎氣候協定》。此舉在隨后的2016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競選周期中,遭到當時的共和黨籍“黑馬”候選人特朗普猛烈抨擊,特朗普誓言“一旦當選一定讓美國退出該條約”。
2017年6月1日,特朗普正式宣布美國將從《巴黎氣候協定》“退群”,從而兌現了其競選時的承諾。
問題在于,國際條約并非想退就退的:根據《巴黎氣候協定》中相關規(guī)定,“退群”申請需在協議正式生效后3年方能向聯合國遞交,遞交后1年方能正式退出該協議。
迫于這些“條條框框”,在過去3年多時間里,特朗普只能通過自己的推特宣泄對該協定的不滿。
不出意料,3年剛滿,特朗普政府就迫不及待向聯合國遞交了這份“退群”申請。但直至現在,美國也并沒有“已經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畢竟,從遞交申請到正式“退群”,還要再等整整一年。
于是頗具諷刺意味的事發(fā)生了:照這個時間表,美國正式“退群”的時間,是2020年11月4日。而2020年美國總統(tǒng)大選的投票日,是此前一天的11月3日。
倘若特朗普能連選連任,“退群”將成為他慶功宴上錦上添花的勛章。但如果他“不幸”敗選,這注定會成為他失意之后雪上加霜的尷尬。
盡管本屆美國總統(tǒng)任期要到2021年1月才滿,他仍可繼續(xù)推進自己的“退群”大計。但民主黨所有正競逐2020年總統(tǒng)候選人黨內提名的參選者都已表示,只要自己當選,就一定讓美國重返《巴黎氣候協定》。
助選雙刃劍
細看之下,特朗普的“退群”舉措與步驟,其實充滿選舉考量。
在民調支持率相持不下,但基本盤龐大且穩(wěn)固,中間搖擺選民基數空前低落的當前形勢下,特朗普斷然采取了“一頭沉”戰(zhàn)略,也就是僅僅取悅那些鐵桿支持者,而對其他任何群體的訴求、抱怨、抗議視若無睹。
他的鐵桿支持群體,主要包括“鐵銹地帶”和傳統(tǒng)產業(yè)的經營者、員工及其家屬,以及美國因種種原因反對和排斥全球化的人群。
這些人的政治訴求并不一致,但對《巴黎氣候協定》的反感卻如出一轍。如今選舉日益臨近,選情如此膠著,本就一心“退群”的特朗普自然義無反顧。
許多觀察家分析,近來環(huán)保主義熱潮高漲,爭議人物、瑞典女孩桑伯格“越炒越紅”。這番熱潮不僅席卷歐洲,也吸引了眾多美國年輕人趨之若鶩。奧巴馬和前任民主黨政府當初之所以能推動美國“入群”,表明支持美國繼續(xù)留在《巴黎氣候協定中》的人也不在少數。
但在特朗普看來,歐洲或其他國家減排、環(huán)保聲浪再怎么高漲,都不會變成美利堅合眾國的選票;年輕人固然熱衷環(huán)保和民調,但他們偏偏普遍不熱衷在大選中投票;至于那些因政治立場反“退群”者,大多也同時是鐵桿反他特朗普的人,而不會是要爭取的對象。
不能不承認,特朗普這番算計十分精到。在美國乃至世界各地,環(huán)保人士往往呈分散式分布,即絕對人數很多,但具體到特定選區(qū)卻并沒有占絕對多數。
歐洲和加拿大的綠黨每次選舉得票率都很高,但最終獲得的議會席位卻相當有限,奧妙正在于此。上屆大選輸了“普通票”卻贏了“選舉人票”,最終險勝對手的特朗普,當然懂得該如何布局。
只不過,這仍是一柄雙刃劍。民主黨人和反特朗普團體會揪住這條“政治不正確”的小辮子不放,對特朗普選情也未必沒有負作用。但特朗普未必會忌憚:自己的“小辮子”也不是一條兩條,只要能穩(wěn)住基本盤,揪就且讓對手揪去。
□陶短房(專欄作家)
編輯:狄宣亞 校對:陳荻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