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講,現在的微信更像是一種工作方式而不是娛樂工具,更像是一個物質交易平臺而不是人際交流網絡。
也就是說,微信已經在失去其作為“朋友圈”的屬性。
真的很想問一下:現在,你還玩微信嗎?
不可否認,微信的出現堪稱奇跡。
作為騰訊公司的高級副總裁,其實連張小龍本人,也沒有想到自己領銜開發(fā)出的這么個小小的通訊軟件,能夠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迅速膨脹,呈幾何級增長,速度和數量都令人咋舌。
2011年1月微信推出時,僅僅具備簡單的通訊功能。至今我還記得那個沒有多少技術含量的“漂流瓶”,雖然神秘,但吸引力小得可憐。
隨著“朋友圈”的推出,微信增長變得勢不可擋。
從0到1億用戶總耗時用了14個月;
從1億用戶到2億用戶的增長用了半年;
2億到3億,約4個月;
此后,每5個月增長1億的新用戶。
根據智研咨詢發(fā)布的《2020-2026年中國微信公眾號行業(yè)市場經營風險及投資戰(zhàn)略規(guī)劃分析報告》顯示:
從2011年開始的微信月活躍用戶數,到今年微信月活躍已經突破了11億,全國14億人口,微信月活躍就達到了11億,是中國用戶量最大的APP。
可以說,微信搭上了中國智能手機蓬勃發(fā)展的快車,尤其是綁定銀行卡、實現移動支付之后,微信成為上至“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不可或缺的工具,“曬朋友圈”“刷朋友圈”也成為每個普通人的必修課。
由于社會生活和工作節(jié)奏加快,親友之間不可能有充裕的時間相聚,而微信朋友圈,變成了人與人之間互通有無、展現“婚紗照”的絕佳舞臺。
還記得幾年前微信群里人聲鼎沸、熱鬧異常的場面嗎?久未謀面的朋友、同學、親人仿佛在一瞬間聚到了一起,那種驚奇、興奮溢于言表,你一言,我一語,比在酒桌上還有激情,還有默契?
現在呢?除非有一兩位天賦異稟、精力超常的活躍分子,大多數的群基本上是“門前冷落鞍馬稀”了。
除非,群主是保險公司、銀行或者專門用來聯絡某種商品、提供某種服務的人士,否則,即使發(fā)個紅包,也不會再有那種趨之若鶩、瞬間搶光的場面出現。
因為,搶到手的紅包,大多是0.01分-0.05分。
有人撇撇嘴:這不是發(fā)紅包,是在點名……
有一種情況也可能會稍微泛起一點波瀾,那就是各種“投票”活動。有人發(fā)到群里,為自己的同事、子女拉票,為的是評選**先進,抹不開面子的,投一票,發(fā)個截圖,然后回復“已投”,那懶洋洋的姿態(tài),像極了張潔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的“象征性地夾一筷子薺菜的子女”。
不得不承認,微信群,已經搖身一變,成為工作群。因為其快捷的特點,發(fā)起通知來效率奇高,無論是凌晨,還是半夜,均可以瞬間到達。
當然,前提是群內之人沒有將其設置成“免打擾”模式。事實往往是,由于職場中人主動或者被動加入的微信群太多了。如果個個都重要,那就是個個都不重要了。真正要發(fā)個通知,往往要對方確認,并回復個“收到”,但這樣做的結果,卻經常造成刷屏。況且,通知的重要性與每個人的重視程度有關,有些快速回復“收到”的,未必就認真看,落實起工作來,也未必比沒有回復的更加到位。
這是信息過載造成的尷尬與悖論,與微信本身無關。
朋友圈里呢?
由于暫時還沒有新的劃時代的APP替代微信,所以活躍用戶數量仍然可觀,但性質卻已經悄悄發(fā)生了變化。
一是廣告大量涌現,常常霸屏。無論是做微商的,搞輔導的,還是做線下銷售的,基本上采取了漫天撒傳單的模式,不管有棗沒棗,每天都打上幾一竿子。這還不包括那些以危言聳聽的方式傳播某些養(yǎng)生理念,制作軟文推介保健產品的情況。由于不勝其擾,有人開始“不讓他看我的朋友圈”,或者“不看他的朋友圈”。有點“眼不見心不煩”的小情緒。
二是工作宣傳成為主流。報紙和雜志等紙質媒體的沒落,必然意味著網絡媒體的興起?,F在,正兒八經地瀏覽網頁新聞的少了,通過微信關注時事焦點的多了。當然,新聞動態(tài)增多的主要原因還是由于自媒體的興起帶來了宣傳的簡捷化,時效性也大大增強。尤其是微信公眾號不需要有關部門的審查,轉發(fā)朋友圈也基本沒有什么限制,再加上宣傳的導向從原先側重于“創(chuàng)新型工作”變成“常規(guī)性工作”。只要要想宣傳,每時每刻都會有素材。
三是冠以“干貨”“熱點”“必傳”“緊急”等帶有明顯噱頭和夸大事實成分的網文此起彼伏。真正讀下來,才發(fā)現內容遠沒有標題中所強調的那么重要,傳播者只是為了吸引眼球故意濃妝艷抹、搔首弄姿罷了。假如抱著極大的期盼和好奇心讀完,一種強烈的被挑逗和愚弄的感覺會油然而生。
……
其實,一個新事物從誕生到長大,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發(fā)生變異也屬于正?,F象,畢竟沒有任何一種產品能夠長盛不衰。想讓微信回歸她原始的交際和通訊功能實在也是強人所難。
在經濟社會,沒有利益的驅使,微信也不可能發(fā)展這么迅速。時至今日,微信這個小小的APP已經達到78.6億次的安裝量,也足以令騰訊公司驕傲了。
不過,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
后微信時代已經到來。
也就是說,微信的紅利期已過,用戶增長已經到極限。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微信內容已經嚴重過載。
這就是它進入后時代的最直接證據。
還有別的感受嗎?
當然有。
曾幾何時,微信朋友圈的內容極大地填補了現代人的碎片化時間。很多人能用每天的一些邊角料時間閱讀完所有的公眾號推送的文章,瀏覽完朋友圈的內容,并且還時不時地點個贊,煞有介事地評論一番。不但了解了彼此的動態(tài),而且能夠在精神上生產共鳴,仿佛是實現了隔空的握手。
但隨著訂閱的公眾號越來越多,通訊錄好友、關注的群也越來越多,當訂閱的內容和朋友圈信息超過我們的腦力以后,我們的閱讀,就不再僅僅是簡單的碎片化,而變成了粉沫化。
還需要再解釋得更具體一些嗎?
靜下心來想一想,假設你每天用來刷朋友圈的時間是一個小時(因人而異,有的要長得多),究竟有幾篇文章是你真正從頭至尾認真看完的??峙略诿科恼律系耐A魰r間不會超過10秒鐘。
這就是為什么微信上標題黨大行其道的原因。假如不起個好的題目,人家連看清標題的時間都不舍得給??!
一篇文章中這樣描述:
于是,現在微信上出現這樣的囧境,公眾號文章篇篇都有價值,都想看,但是沒精力看。也就是給你一張堆滿美食的餐桌讓你吃,你最理性的選擇是每樣嘗一點,最后吃了什么你都不知道。
結論是,好東西堆太多也是垃圾堆。
所以,絕大多數人離開書本后,想在微信上實現“深閱讀”,無異于癡人說夢。
王菲在《棋子》中倒是唱出了現代人的尷尬:
想走出你控制的領域
去走進你安排的戰(zhàn)局
我沒有堅強的防備
也沒有后路可以退
想逃離你布下的陷阱
卻陷入了另一個困境
……
陷入了什么困境呢?
后微信時代,當人們連讀文字、讀圖都覺得疲倦的時候,短視頻就應運而生了。
于是,我們開始愛上快手、抖音、微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