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國寶會說話,你最想知道哪些秘密?
是曹植與洛神間千古情愫的亦真亦幻?
還是王羲之暢敘幽情時如有神助的筆鋒走勢?
亦或是“立獅寶畫紋錦”的靈動圖案如何織造?
當國寶一一“開口”講述,秘密便不再神秘,時光就會有瞳孔,將深邃的目光化為世人對美的奇思妙想。
《如果國寶會說話》經(jīng)過近兩年時間的潛心打磨,第三季終于在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日如期與觀眾見面。這一季的國寶們帶我們走進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拾取中古時期華夏文化大繁榮中的記憶碎片,在話語間接近歷史,在不語處揣摩古人。
國寶們的變與不變
從2018年初的橫空出世,到半年后的再度出擊,《如果國寶會說話》用兩季共50集的時間為中華文化瑰寶們引流億萬粉絲,各平臺上的一騎絕塵的評分也證明了這種形式講述的中國故事是貼合時代的成功表達。
bilibili評分
豆瓣評分
對文物進行俏皮活潑的解構(gòu)向來是《國寶》系列抓人眼球的制勝法寶,相比于文物的稀有程度易于得知,如何將文物的制作工藝、身世浮沉深入淺出地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才是打造爆款的核心命題。
第一季中,《鸮尊》依靠諧謔逗趣的解說詞成功出圈,一時間引燃觀眾的強烈好奇;第二季中,《長信宮燈》的拆解演示簡單明了,為現(xiàn)代環(huán)保突破思維桎梏提供可能;第三季中,《洛神賦圖》的栩栩如生在動畫技術(shù)的輔助下動了起來,觀眾看那洛水邊的曖昧在解說下竟有了幾分感同身受。
《國寶》用自身的不變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有如國寶們在塵封數(shù)千年后重見天日時依然煥發(fā)出的熠熠光芒。
國寶們也不是因循守舊的。從新石器時代到戰(zhàn)國時期是青銅器和陶器的天下,人頭壺、陶鷹鼎、三星堆,它們定格了一個時代的印記,守護了屬于這一時期的記憶。
從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是百家爭鳴的文化盛世,擊鼓說唱俑、孔子見老子畫像石、熹平石經(jīng),它們穩(wěn)固了華夏文明飛躍前進的腳步,夯實了枝繁葉茂的文化森林根基。
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是藝術(shù)和審美發(fā)展的沃土,蘭亭序、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回洛倉刻銘磚,它們用一個個方塊字一筆一劃地留下思想的足跡,指引著后人探尋先人的來時的路。
套用一句流行的詩:無論變與不變,文物都在那里,不悲不喜。
國寶們洗盡鉛華,或矗立眺望,或就地蟄伏,或支離破碎,它們回望朝代更迭,不為所動,圍觀的人卻變了好多回了。
形式創(chuàng)新,以體驗代替解讀
看見《蘭亭序》你會想到什么?
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書?
還是,背誦全文?
這樣一幅28行,324字的書法作品,該如何解讀?從什么角度解讀?以誰的口吻來解讀?在五分鐘的容量中,似乎沒有一個能面面俱到的解決方案。
既然如此,何不試試擬古?畫面中重現(xiàn)王羲之從平靜到欣喜再到豪放的筆勢,一撇一捺間宛若有萬千思緒涌上心頭,唯有乘著和煦微風(fēng),伴著明媚陽光,輔以流觴曲水才能“游目騁懷,極視聽之娛”。
若是紙上能再有些流動的光影,爬行的瓢蟲,更能凸顯意境。定睛一看,果真有一只“不速之客”落在字里行間,它左右嗅探,似乎正大口汲取著筆墨間的營養(yǎng),也好像為這行書的蒼勁而瞠目,在“悲夫”的哀嘆下振翅飛走。
在3分40秒的朗誦中,癸丑年那日的情景一幕幕浮現(xiàn)眼前,群賢雅集,王羲之微醺,恰到好處的落筆佐以悠揚的琴聲和著清脆的鳥鳴,偶有的一兩筆涂改也盡顯著魏晉文人的自得與不羈。
這短短幾分鐘的沉浸式體驗中,有視覺上的清新淡雅,也有聽覺上的豐富多彩,更有知覺上的返璞歸真,當一切的喧囂歸為沉寂,萬籟俱寂于斯文間,體驗勝過了解讀。
走進一場設(shè)計秀,應(yīng)如何欣賞?
《立獅寶花紋錦》以一己之力帶你我看遍大唐新樣,感悟新“國潮”。
從題材確立到外圍圓環(huán)設(shè)計,團窠紋樣的形成體現(xiàn)著中國古人在藝術(shù)設(shè)計上的標志美感,圓形圖案織在方形布匹上,象征著陰陽學(xué)說中的天圓地方,實現(xiàn)天地自然的和諧共生。
龍、獅、馬、鳥的成對出現(xiàn),包裹在聯(lián)珠紋樣的中心,伴隨著音樂的鼓點靈動顯現(xiàn),這些飛禽走獸在動畫的襯托下重現(xiàn)古人織錦時跳脫的想象力。
《立獅寶花紋錦》徹底擺脫了話語的束縛,用編程語言的表達形式揭開了紋錦制作的秘密。將經(jīng)緯編制法用當下易懂的二進制代碼解釋,在0和1的交錯間我們領(lǐng)略了古人在手工時代的計算能力,在縱橫密布的走線上以天地為畫,織就河山。
短短五分鐘的時尚大秀,足以領(lǐng)略大唐盛世前衛(wèi)的審美視野,這美輪美奐的一針一線,恰如天上取樣人間織。
以情動人,懷古通今
大唐的盛世終歸于寂,曾經(jīng)征戰(zhàn)四方的少年唐刀如今已垂垂老矣,銹跡斑斑,與之相伴為伍的兄弟們今難覓蹤跡,唯有孤身面對陌生的周遭,聽百家的細語。
在《水晶綴十字鐵刀》中,漢刀與少年唐刀的對話讓我們了解到古法制刀工藝的源頭和發(fā)展。在盛唐治下,面對外敵來犯,唐刀技藝的精進庇護了大唐子民的周全,百煉法淬出的唐刀所向披靡,無人能擋,卻因唐律規(guī)定無法隨葬主人,只能隕于戰(zhàn)場。
這件幸存于世的水晶綴十字鐵刀以環(huán)手之型,綴以戰(zhàn)神寓意的水晶豬,便是唐朝權(quán)威和技術(shù)的象征,將域外文化置于我等武器之中,無不體現(xiàn)大唐盛世之包容,涌動在骨子中的華夏文明結(jié)晶在流傳中繼續(xù)發(fā)揚,而胸懷世界的盛世配得上一顆年輕的心。
一別斗轉(zhuǎn)星移,再見已是暮年,唐刀回首不見故人,空余一身無人賞識的孤勇。
今之視唐,亦如唐之視昔,回望一千多年前的興衰起伏,今人動容于藝術(shù)之瑰寶、文化之繁盛、科技之發(fā)達,也感嘆于大唐之不復(fù),光陰之流逝,往者之不諫。
如果國寶會說話,便是關(guān)于時間的言語。昭陵六駿訴說著戰(zhàn)場的悲壯,景教流行中國碑描繪了對生命的想象,仕女俑渲染了豐腴之美,鎏金鐵芯銅龍襯托了纖細之巧。
《如果國寶會說話》再次超越常人對于紀錄片的想象,借故人之情,抒今世之懷,國寶的留言,你查收了嗎?
來源: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