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有人在網(wǎng)上統(tǒng)計最美的詩詞句子,有這么一句詞句被網(wǎng)友頻繁提及: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
一闋雪滿長安道,將人生中的寂寞與寡歡瞬間呈現(xiàn)了出來,長安,繁華熱鬧之地,雪覆長安道,天地一片寂寥,最繁華的地方此刻卻極為落寞,歲末年初,時光荏苒,浮生已過半,平生且在醉里看,大雪初霽,整個長安白茫茫的一片,天地之間,寂寥寡歡,唯有樽前的一杯濁酒,排遣著斯人心中的寂寞,能寫出這樣詞句的作者,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
芙蓉落盡天涵水,日暮滄波起。背飛雙燕貼云寒,獨向小樓東畔、倚闌看。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故人早晚上高臺,贈我江南春色、一枝梅?!队菝廊恕ぜ墓取?舒亶
這闕優(yōu)美詞作的作者為宋代的舒亶,十年前,其因政治失意,被排擠出京城并一直在家賦閑,失意非常,而當(dāng)其再度被啟用之時,舒亶不僅感慨世事無常、轉(zhuǎn)眼物是人非,十年在家賦閑磨練了心氣也磨平了當(dāng)年的銳氣,心中無限的滄桑感,當(dāng)其再次審視這個世間萬物之時,更多了一份成熟的感悟,便作出了這首傳世之作。
然而許多人并不知道,也正是這位舒亶,曾經(jīng)一手羅織了震驚朝野的烏臺詩案,當(dāng)年蘇東坡就是被其直接干翻,還差點兒送了性命,后世之人不會想到,蘇東坡就因為這個案子,離死亡也就差那么一點點的距離罷了,那首“大江東去”的豪邁之音差點提前戛然而止,無緣面世。
歷史上對烏臺詩案定性為羅織之罪,作為對文字獄的特殊敏感群體,后世文人對此次詩案的總策劃舒亶也是嗤之以鼻,將其列為奸臣行列,那么舒亶為什么要坑蘇東坡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當(dāng)年的那段往事。
舒亶的簡歷
舒亶,宋代慈溪人,位于魚米之鄉(xiāng),在宋代重文之風(fēng)的熏陶之下,南方書香之氣非常濃郁,及冠后的舒亶來到了附近的明州城,開始了自己的求學(xué)之路,在這里他遇到了自己一生的導(dǎo)師——王安石。
慶歷七年,王安石調(diào)任明州郡縣知縣。
王安石是當(dāng)時明州鄞縣的縣令,王安石在任之時,興辦州學(xué),大力發(fā)展教育,使得明州當(dāng)?shù)匚娘L(fēng)大勝、民智開化,其還專門請了五位文學(xué)大儒進城辦學(xué),楊適、杜醇、樓郁、王致、王說,這些人開學(xué)講義,收聚生徒,使得明州成為了北宋當(dāng)年文風(fēng)至盛之地,而這五個人也被后世稱為“慶歷五先生”。
舒亶最先的老師便是“慶歷五先生”之一的樓郁,明州作為王安石的治下之地,本地的思想和教學(xué)都深受其的影響,在王安石的思想潛移默化的影響之下,舒亶慢慢接受了王安石的改革啟蒙思想,將之奉為自己的精神導(dǎo)師,而日后,其也最終成為了王安石變法的一員大將。
宋英宗治平二年,年僅二十四歲的舒亶考中了進士,并在禮部考試中斬獲魁元,世人皆稱五十老明經(jīng),四十少進士,此刻的舒亶可謂是少年得意,而少年得意容易則意氣用事,不久其因為治下當(dāng)?shù)孛耧L(fēng)彪悍,黎民多不守法,沖動之下用了重典處死了一個不孝刁民,后來被朝廷追究彈劾,其最終留下了“一鋒不斷奸兇首,千古焉知將相材”的詩句,憤然辭職還鄉(xiāng)。
出使西夏,臨危不懼后來在王安石的運作之下,舒亶隨后啟復(fù),并于不久,奉命出使西夏,此番出使的任務(wù)是商定劃分宋夏疆界,而出使的背景是雙方剛剛干了一仗,很慘烈的那種。
?這個差事很危險,搞不好就有去無回了,但也正因為很危險,且容易引起對方的敏感和緊張,舒亶最終謝絕了軍方派遣的護衛(wèi)好意,一人單騎匹馬進入了西夏,在西夏軍隊的注目之下,進入了西夏領(lǐng)地。
在舒亶向?qū)Ψ叫x完朝廷意思之后,心懷不忿的西夏將領(lǐng)決定給這個宋臣點兒顏色看看,他們將鋼刀架在舒亶的脖子之上,對之大聲威脅,想將其嚇壞,挫一下宋朝的威風(fēng),但沒想到的是,對方這個看似柔弱的文臣卻始終神色自若,不為所懼。
而尚勇崇武的西夏君臣最終對之拜服,以禮待之,在舒亶的努力之下,雙方最終達成了共識,西夏也接受此番宋朝劃定疆界的初步意見。
歸朝后的舒亶按功升職,擔(dān)任奉禮郎,此刻正值王安石的熙豐變法轟轟烈烈地展開,而作為王安石的忠實粉絲,舒亶最終站在了王安石的改革派一邊,成為了王安石的得力助手。
烏臺詩案
變法開始之后,舒亶在王安石的安排之下進入到了御史臺,御史自古以來都是很厲害的一群人,他們官職不算高,但權(quán)力很滲人,最重要的是,他們想彈劾誰就彈劾誰,甚至一些人發(fā)起狠來連自己都彈劾,而舒亶在御史臺中混得就挺好,加之其的偏激忠義性格,很適合干這種得罪人的事情,其一度做到了御史中丞這個位置。
御史的特性就是看誰不爽就彈劾誰,而這次舒亶看到了一個人,而且這個人自己看著非常不爽,其就是當(dāng)時的大文豪蘇東坡。
?
蘇東坡是當(dāng)時的文壇泰斗,屬于大V級別人物,一首詞寫得是天下聞名,這種公眾人物的態(tài)度,對變法很重要,影響也不小,而蘇東坡本人恰恰就是一個反對新法的人,他不僅反對,而且還喜歡說,這一下可就惹下大麻煩了,要知道,當(dāng)時朝廷自上而下推行新法,雖然宋朝不以言談?wù)撟?,但你這種公眾人物整天站著說話不腰疼地諷刺、詆毀新法,讓誰都難以忍受,王安石受不了、宋神宗其實也受不了,而他們兩個人一受不了,舒亶很快就心領(lǐng)神會,他也受不了了。
但宋代是個講究法制的社會,想要干翻蘇東坡,還需要證據(jù),為了找這個證據(jù),監(jiān)察御史舒亶可是費盡了心思,其找了很多蘇東坡的詩集,終于讓其找到了破綻,在對《元豐續(xù)添蘇子瞻學(xué)士錢塘集》進行了四個月的潛心鉆研之后,舒亶挑出了幾首蘇東坡的作品,然后上奏朝廷彈劾蘇東坡。
“至于包藏禍心,怨望其上,訕瀆謾罵,而無復(fù)人臣之節(jié)者,未有如軾也。蓋陛下發(fā)錢(指青苗錢)以本業(yè)貧民,則曰'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課試郡吏,則曰'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shù)';陛下興水利,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yīng)教斥鹵(鹽堿地)變桑田';陛下謹鹽禁,則曰'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其他觸物即事,應(yīng)口所言,無一不以譏謗為主?!?/strong>
總算找到機會了,王黨的人肯定立馬跟進,舒亶在前面開路,國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隨后跟進補刀,眾人異口同聲,數(shù)落蘇軾的罪大惡極,聲稱必須因其無禮于朝廷而斬首,并且對其處刑進行了一系列的合理論據(jù)。
最終,蘇東坡被逮捕入獄,其對大部分指控,都坦白承認在詩中批評新政,局面一度萬分危機,后來當(dāng)朝許多人為蘇東坡求情,而本身并未想置蘇軾死地的王安石也勸說神宗,圣朝不宜誅名士,在太皇太后曹氏、章惇等人出面挽救之下,最終宋神宗才下令對蘇軾從輕發(fā)落,免其一死,貶謫為"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而由舒亶參與策劃的“烏臺詩案”,自此落下了帷幕,而舒亶也給蘇東坡留下了一個終身難忘的印象。
然而,也正是因為這次文字獄,舒亶這個名字開始在文士之間唾棄起來,這個用文字獄將蘇東坡打入囚牢,差點將之置于死地的奸臣,在后世文人的眼中,成了個無恥、奸邪的宵小之輩。
死于征途
隨著后來王安石改革的失敗,舒亶也最終在百官的彈劾之下,被朝廷罷官免職,而昔日雄心壯志,為了大宋國富民強,不惜犧牲個人聲名的舒亶,最終暗淡地走出了神都汴梁,走出了這個自己為之奮斗、犧牲的地方。
而這個時候,遠在南面的蘇東坡,或許在調(diào)制自己新發(fā)明的東坡肉呢,在烏臺詩案中,當(dāng)初跟自己混得那么鐵的保守派之人,在其出事之后,無一人敢挺身而出,為之說情,反而是那些改革派的人物們,因為惜才,為其求情免死,這讓蘇東坡看清世態(tài)炎涼之后,也多了一份難得的人生感悟,更多了一份豪放與豁達,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想必也已經(jīng)放下了對其的怨恨了。
崇寧元年正月起知南康軍,時方開邊,蠻寇擾辰州。七月除亶直龍圖閣、知荊南府、荊湖北路都鈐轄。辰州故黔中郡,歷漢唐皆建郡縣,至五代始棄不通,然亦有內(nèi)屬者。熙寧元豐開復(fù)沅誠,而元佑中又棄之,自是猺人恃險難制。亶圖上地形,募施黔土人,分七路遣將,授以方略,斬賊首并其徒黨三千馀級,俘數(shù)百人,破洞百馀。
再次啟復(fù)的舒亶受命率軍平定南方蠻地部族,在穩(wěn)定南面的局勢之后,在軍中去世,朝廷追封其為龍圖閣大學(xué)士,生于書香,死于征途,這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是一個充滿改革銳意進取之人,他的一生有過一次污點,但這不能代表一個人的全部,作為后世文人抨擊下的奸臣舒亶,實在令人恨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