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至今日,張青華仍記得二十年前澳門回歸日當晚,彼時只有8歲的他,跟著大人們在電視機前哼唱國歌,手持國旗歡呼雀躍,但當時并不懂,只是覺得“很高興”;此后,那首人人傳唱的《七子之歌》更是時刻尤然在耳,他也逐漸對內(nèi)地產(chǎn)生了好奇和期待。
2013年,與十余年的乒乓球手生涯告別后,他決定放下球拍,北上求學。
臨近歲末,2019年學期即將結(jié)束,北大校園里每個人似乎都行色匆匆,張青華也有幾個論文即將完稿。他穿著綠色衛(wèi)衣,手持學生卡,帶著記者繞過博雅塔、未名湖,徑直走向常去的一處教室休閑區(qū),點上一杯美式咖啡安然落座。
周圍的這一切他都無比熟悉,當初懵懂的澳門少年早已變成記者眼前1米84的內(nèi)地高校青年。鐘愛國產(chǎn)手機,還在校園遇到了人生另一伴。他說,畢業(yè)后,若機會合適,自己準備把家就安在內(nèi)地。
“我來自中國澳門代表隊”
一碗學五食堂的蘭州拉面下肚,午飯后張青華騎上電動摩托回宿舍取些資料,準備參加幾日后的一場澳門回歸青年交流會。這間42號宿舍樓119室,他已住了6年,從碩士到博士,從未更換過住處?!鞍⒁?,忙著呢!”剛一進樓門,碰巧遇上迎面走來的宿管阿姨,他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禮貌示意,和這里的內(nèi)地學生看起來沒什么區(qū)別。
但宿舍門一開,在堆滿證書和專業(yè)書籍的雙層書架上,兩幅代表澳門地標建筑的紙板畫,和一張澳門理工學院本科畢業(yè)照,又很容易將他與另外三位寢室同學區(qū)分開來。但最為明顯的,是一副乒乓球拍,靠在獎杯旁,跟了他10余年之久。
“咱們國家隊的馬龍、樊振東是目前世界最頂尖的水平,很榮幸曾和他們同臺比賽過啦?!睆埱嗳A很少會向校友主動提及,自己曾是中國澳門代表隊乒乓球運動員的身份。可同窗都知道他,曾代表北大參加“五四杯”首都大學生乒乓球標錦賽,并獲得雙打和團體冠軍。而在入學初,恰好趕上要代表中國澳門參加最后一個賽事——東亞運動會,還曾與北大體育特招生一起訓練切磋。
但實際上,打球只是張青華的“副業(yè)”,澳門沒有全職運動員,大部分運動員都是業(yè)余性質(zhì)。這也就意味著,從初中開始,他只能在學業(yè)后和假期時在所屬的俱樂部接受訓練?!盎旧蠋讉€月飛一次,去國內(nèi)外打比賽”,他用“瘋狂”“拼命”向記者形容那段日子。即使最令人生畏的澳門八號風球降臨,在全澳門停課、交通暫緩的情況下,他也會雷打不動,走步一個多小時去球館練習?!耙荒?65天,我365天都在打球,一天不摸球拍都覺得沒感覺?!?/p>
他最好成績曾打進亞錦賽32強,經(jīng)常對戰(zhàn)國家隊。這對于兼職選手來說,已實屬不易??伤挥X得疲憊枯燥,這項運動帶給他的,更多是那種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光榮,“作為一個澳門人能穿著印有中國澳門字樣的球服出去,參加亞運會,甚至世界錦標賽,這對于像我這一代的澳門青年來說,是有一種自豪感在的,我是中國人!”
時間到了2013年夏,在球場逐漸淡出的張青華,本可以與其他澳門同學一樣,謀得一份警察或消防一類體制內(nèi)的工作。但他卻選擇執(zhí)意挺進北大,他覺得這里更能代表兼容包容的中國,他要看看球場外的世界。
北大校園里的“文化使者”
與記者見面的前幾日,張青華一直在進行一項關(guān)于失能老人的數(shù)據(jù)調(diào)研,與其所修的人口健康專業(yè)緊密切合,且又趕上幾日后澳門回歸二十周年,一些文化交流活動密集開啟、媒體約訪不斷。這些都將他的時間切割成涇渭分明的兩半:一面是北大人口研究所的博士生,另一面則是京澳文化交流的使者。
張青華以球會友,慢慢地和內(nèi)地學生打成一片,也常常和朋友們交流澳門獨特的融合文化。在剛來北大時,他恰好被分配到與內(nèi)地本科生同住,他將其稱之為“小確幸”,“之前會有很多擔心,比如內(nèi)地生活是否不適應,自己無法融合進校園等。”但嘗到了舍友從家里帶來的湖南米粉,聽東北舍友“侃大山”,與“北漂”一族聊天“擼串”……這些最真切的生活細節(jié),讓他一切顧慮都煙消云散了。
他還喜歡有事沒事就擠上地鐵,往故宮天安門跑,并且做起了“志愿導游”,“想將這種文化交流延伸至更遠,或者至少消除隔膜?!彼闹v解內(nèi)容從不固定,可能是從頤和園的一段歷史講起,或者帶游學團切身體會燈火通明的中關(guān)村,趕夜路去看升旗?!傲璩?時,各地來的游客聚集在天安門,只有舉起自拍桿才能看到升起的國旗,很驕傲啊。”一位來自參訪團的學生頗為激動地告訴記者。
張青華并非首次來北京,與這些游學團的學生一樣,中學時的畢業(yè)旅行,很多人都不約而同將地點定在首都北京。而他的初體驗是在奧運會的前一年,加之如今身在北京6年,目睹了中國人在出行方式、支付方式等方面的諸多變化。這些前后對比,都使得他與澳門學子交流內(nèi)容更加具象化,“我都好幾年沒帶現(xiàn)金出門了,回到澳門家里第一件事就是看我抽屜上有沒有現(xiàn)金?!彼χf道。
很多時候,張青華更愿意讓澳門朋友親身體驗,而不是一味地去聽自己講解的北京或內(nèi)地發(fā)展變化,“比如北京地鐵,自己坐一次就能體會到,”每天,千萬人在號稱“世界最繁忙”的北京地鐵里交會、擦肩,在他看來,這個城市市民文明素質(zhì)的體現(xiàn)也正是源于此,“就像高峰期時,大家就會排隊,先下后上,這個以前我們在香港才會看得到,連在澳門都沒有。”
張青華以前跟著球隊到處打比賽,足跡遍布多個城市,最喜歡的還是北京?!昂馨莸某鞘?,不管你的生活節(jié)奏如何,它都會很隨你自己的個性,可以去滿是煙火氣的胡同,也可以去繁華的西單?!彼f自己來北京六年了,一人去逛景區(qū)的次數(shù)都屈指可數(shù),多數(shù)都是以導游的身份前往。但他喜歡這種狀態(tài),要將自己更多地所感所聞與老鄉(xiāng)分享。
春運返鄉(xiāng)路上的澳門人
在張青華宿舍書桌旁的小黑板上,掛著不少張精心沖洗出來的照片,其中有一張與爸媽的合影被他擺在最顯眼的位置,照片中的張青華身著學士服,緊挨著父母,一家人笑得甜蜜,“經(jīng)常出去打比賽不在家,他們也習慣了。當時來北京上學,爸媽都很支持我?!毖巯履觋P(guān)將近,張青華也盼著早些放假,回家和爸媽一起過個團圓年。
但每年他會在內(nèi)地先提前過個春節(jié)?;匕拈T后,他也和內(nèi)地同學一樣,需要陪同老家在廣東順德的父親回鄉(xiāng)探親。而談起中國節(jié)日民俗,他更是興趣頗為濃厚?!翱创和?、包餃子、貼春聯(lián)……”一一向記者列舉他最喜歡的春節(jié)民俗。他對內(nèi)地的春運也頗為了解,“反正各個App要搶票,車站好像扛著大包小包的打工者,都著急往家里趕?!币酝^年,他要飛回廣州或珠海,也會遇到相似的狀況。
這些年在內(nèi)地,除了新疆、西藏,他也跑了不少省份,“不僅去發(fā)達地區(qū),也去欠發(fā)達地區(qū),這樣才能全面地認識祖國?!倍屗∠笞钌畹倪€是各地的節(jié)日氣氛,不同民族的傳統(tǒng)服飾絢麗多彩,讓他覺得別具特色;他不擅長烹飪,但喜歡了解不同地域的美食文化,“這里蘊藏著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p>
自2016年起,澳門基金會通過“千人計劃”讓青少年到內(nèi)地交流。僅在2018年,就組織了44個交流團到全國各地參訪。張青華履歷上的頭銜也越來越多,京澳青年交流促進會理事、北大澳門校友會理事……感覺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必須提高自身才能做好這份“兼職”:他會隨時翻看宿舍門口的報紙,回看每日的新聞聯(lián)播,……采訪期間,記者提起最近的國內(nèi)外新聞,他都如數(shù)家珍,甚至可以敏銳地捕捉到政策釋放出的利好信號,其中也包括哪些政策措施將惠及澳門同胞。
張青華說,“從小學校就教育我們要有正確的歷史觀,這讓我們對中國歷史,對澳門的被殖民歷史都有了一個很全面的認識?!?017年8月,受臺風“天鴿”重創(chuàng),澳門受災嚴重,當時整個澳門滿目瘡痍,他看到解放軍駐澳部隊及時幫市民清理街道,頗受觸動:“當時就感覺,澳門無論遭遇什么,都有強大的祖國在背后支持?!?/p>
去年12月,張青華作為代表澳門的青年學生,前往現(xiàn)場參加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晚會,至今想起,他仍很激動,“在電視上看新聞,和在現(xiàn)場親身感受,那種激動的心情真的不一樣?!彼贿呅老灿谧鎳陌l(fā)展變化,一邊不斷鞭策自己,要把對內(nèi)地的新認識源源不斷地帶回澳門。正如他微信朋友圈個性簽名寫的那樣:“路是自己選的,無論多辛苦都要走下去?!八X得,這一切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