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比1輸韓國,0比2輸烏茲別克,若非日本隊的比賽早10秒結束,中國國奧就將成為最早出局的球隊了。不過由于出征之前,我們就認定這支球隊是史上最差國奧,所以提前出局的結果,很多人都想到了,不會感到任何的意外,也應征了外界所提出的“第一場揭幕戰(zhàn),第二場生死戰(zhàn),第三場榮譽之戰(zhàn)”,這一所謂的“國足定律”。
結果和過程都不意外,但出局的方式讓人感覺痛心,也讓大家感到有些諷刺。畢竟要是論球員工資,中國國奧隊一定是16支參賽隊里最高的。。。
U23政策是給97年齡段球員開的綠燈在中國有兩樣東西,每年年底都會變,一個是臺歷,另一個是中國足協(xié)的規(guī)定。對于97年齡段的球員來說,至少這幾年,他們一直是聯(lián)賽政策的受益者,他們趕上了U23政策的好時光。為什么2017賽季開始前會臨時出臺U23政策,之后兩年又出臺了更為激進的加強版U23政策?很多人都知道這是為了培養(yǎng)年輕球員,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U23政策的起因恰恰跟97年年齡段這批球員有關。
把時間推回到2016年,那一年年初93國奧在U23亞洲杯三連敗出局,結束了歷史使命時,大家既覺得有一些遺憾,又能看到差距;畢竟那一屆小組賽三場球,93國奧都有一段時間的高光,特別是前兩場比賽,93國奧還都是先領先再被逆轉(zhuǎn)。而到了那一年10月,需要在未來承擔起沖擊東京奧運會重擔的97國青在亞青賽上,三戰(zhàn)一平兩負,一球未進直接出局;這樣的表現(xiàn)不僅讓大家感到絕望,時任國青主帥李明也提到了他在組建這支球隊中遇到了很多困難。
困難是客觀存在的,再考慮到97年齡段還是我們很重視的奧運年齡段,這些問題必須要解決的情況下,U23政策應運而生。即便94/95/96年的球員都享受過U23政策的福利,但由于中國足球人才培養(yǎng)上的特殊因素,94/95/96這三個年齡的球員基數(shù)有限,因此真正享受到,且一直在享受U23政策紅利的又恰恰是97年齡段這批球員。
由于他們出生的年份比較好,政策向他們進行傾斜本無可厚非;然而U23政策到底給中國足球帶來了什么?而更具諷刺意味的是,這屆比賽國奧打的最好的是守門員陳威,他在上港只是球隊的3號門將,在聯(lián)賽里一分鐘都沒踢過。而這批球員實力相對突出的朱辰杰,只打了一年半中超,張玉寧、嚴鼎皓、段劉愚都是2019賽季才打中超;簡而言之這個年齡段最好的幾個球員,他們的成長雖跟U23政策有關,但U23政策并非他們成長的關鍵性因素;反倒是那些因為U23政策出場時間激增的球員,并沒有展現(xiàn)出太好的發(fā)揮,很多在聯(lián)賽中踢不上的球員在國奧占據(jù)著主力位置的情況下,我們幾乎可以說U23政策對于人才培養(yǎng)沒有太大的幫助。
出局了,誰該站出來承擔責任?前段時間郜林在接受足球報專訪時提到了,等他們這批球員退役后,怕球迷都不知道該去罵誰。聽起來這話像是個玩笑,然而放在這支國奧身上卻是那么的契合。國奧出局該罵誰呢?有人諷刺胡靖航這水平都能穿10號,但胡靖航這兩場比賽在場上也沒掉鏈子啊,他把自己的水平基本發(fā)揮出來了,沒道理去罵他;也有人諷刺陳彬彬這樣的也能當隊長,但陳彬彬在場上夠拼了,起到了帶頭作用,你也不能因為他是隊長就罵他呀。打烏茲別克兩個丟球都跟魏震有關,但看了整場比賽,大家都很清楚,魏震送點以及他的解圍成為烏龍助攻,那是給整支球隊埋單的情況下,不管是誰出現(xiàn)在他的位置上,也很難做的比他更好。。。要說罵充其量可能也就只能罵罵楊立瑜了,畢竟魏震送點的那次防守,楊立瑜確實是在散步,且他兩場比賽發(fā)揮都很爛。。。
當然出局的第一責任人,肯定是主教練;但是滿打滿算郝偉接手這支球隊剛過3個月,他就是一個來背鍋的臨時工。而他的前任希丁克,再往前帶過這批球員的李明、孫繼海,以及在國少期間,分別帶過這些球員的宿茂臻、張海濤們,或許他們跟郝偉一樣,每個人身上都有一些責任;但仔細想想,這批球員的水平問題,換誰來帶區(qū)別大么?而更可悲的地方在于,這批球員還真就是現(xiàn)階段我們在這個年齡段最好的一批球員;拿高薪怪他們么?當他們盡力了,表現(xiàn)就這么回事,大家或許都不知道該怎么罵他們了。
出局對于中國足球來說從來就不是什么大新聞,但愿這一次有關方面能從這幾年的教訓中明白,U23政策除了能幫助這批球員腰包鼓起來,并沒有什么卵用。